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顾茅庐》教材解析            &nbs

(2013-04-27 10:45:53)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年级组

                                     《三顾茅庐》教材解析

                                                

                                                        李营

一、单元解读:            

    本单元是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这一个单元选编了《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等三篇课文,一个语文练习,一篇习作。前两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独幕剧。3篇课文的课后各项练习,都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的,诸如朗读、背诵、复述、演诵;识字、写字;理解、运用词、句;读写结合小练笔训练等等;特别是“练习3”的安排,也与这一单元的阅读遥相呼应:“处处留心”先介绍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断,再让学生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成语故事,沟通了课内外学习的联系。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则概括了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扩大了文本的张力,激励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对诸葛亮生平的探究。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三、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古代英贤人物的传统美德。
    2.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英雄事迹。
    3.让学生自读自悟中感受到由这些人物引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理清课文段落,掌握课文大意。
四、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写会字词,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阅读时边阅读边想象画面。
    2.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
    3.通过小组读、师生对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表演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朗读。
    4.通过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扩展视野,掌握大量好词佳句,增加知识量。

   下面就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来谈谈第8课《三顾茅庐》

一、本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准备:《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故事的课件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作为一篇历史故事题材的文章,《三顾茅庐》这课文把笔墨集中在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件事上,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所以我是这样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课文的讲解过程主要有这些:

一、文章结构

    本文叙写了刘备三顾茅庐,侧重描写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也体现了诸葛亮洞悉天下大势,胸中早有应付之策的雄才大略。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事情发展情形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其中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本文重点:具体叙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层次分明地展开:先写出发之前。突出了关羽、张飞和刘备的不同态度,显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为下文具体描写作了铺垫。其次写见面之前。隆中的优美自然景色映衬了诸葛亮的高雅不俗;接着写刘备在半里多远处“下马步行”,适值诸葛亮午睡未醒更不敢惊动,继而是阶下等候满含恭敬,最后才堂见面,这儿环环连接,突出了刘备的求贤谦恭之态。再写见面以后。诸葛亮分析形势,提出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既表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又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佩服和赏识。从出发前写道见面前最后写见面后,眉目清晰,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让读者有耳闻目见之感。

二、品悟精彩句段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先是以关羽、张飞的态度反衬刘备。关羽张飞都不同意刘备再去隆中。张飞甚至“嚷”起来,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因为在他们看来,刘备是一方枭雄,两次亲自去请诸葛亮已经是很客气了,而诸葛亮却不识抬举,对他自然就不用客气了,可以“用麻绳捆来”。然而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绝对是个人才,需要十分尊重。于是他生气地斥责张飞,并让他不要跟去。

    课文第三自然段更是细腻地描写了刘备的动作:留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刘备“轻轻敲门”。听说刘备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台阶下等候”,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时辰”。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这分明是执弟子之礼。这是他献给诸葛亮的至高之礼。

    学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诸葛亮是刘备口中的人才吗?课文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露出了诸葛亮才华的冰山一角。课文第三自然段有这样的景色描写:“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是比喻,把山冈比喻成卧龙,也隐含着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也正如这卧龙,静静地等待时机,等待明主。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有“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这短短一句话。句子虽短,但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见一斑。他蛰伏在山野,却心系天下;他对当前形势看得十分清楚,并因时制宜,提出“三分天下”。对应上文,诸葛亮自然是惊采绝艳的隐士。

三、写作特色

    第一, 人物刻画,个性鲜明。作者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比如张飞的“嚷”,用麻绳捆来的话,其鲁莽急躁之态如在眼前;而刘备的下马步行、耐心等待、“快步”拜见,又体现了他的求贤心切、访才心切的性格特点;诸葛亮形势分析、提出策略,虽然没有详写,但读者自可从刘备的反应中认识到他的雄才大略,超越一般。

    第二,详略安排,合理适度。本文标题“三顾茅庐”,但对于刘备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并未平均用力,而是略点一、二次,详写第三次,这就突出重点,由第三次可以推想第一、二次,否则,就会轻重不分,势必累赘了,这表现出作者运笔有方,安排巧妙。

    第三,运用比喻,传情达意。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手法来传情达意,如隆中山冈的卧龙之喻暗示诸葛亮的志向才干;拨云见天之喻映衬诸葛亮的洞察形势,策略非凡;鱼水之喻更是突出了刘备的欣喜和诸葛亮的作用……

 

    课文虽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却也很好地反映了《三国演义》这部不朽名著的魅力。首先,故事曲折多变,前后连贯,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故事一开始刘备决定拜访,不料张飞关羽阻拦;终于刘备来到草堂,可诸葛亮正在午睡,只好静静等候;等了半晌,正欣喜诸葛亮要醒了,谁知他“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其次,它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突出,对比、衬托等方法运用巧妙。本文中刘备的礼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张飞的直率鲁莽,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就这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

    经典就是经典,咀嚼再三,意犹未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