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上教师的肢体语言
在音乐课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肢体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肢体语言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是指用身体动作配合音乐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表现魅力。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存在有对知识面和联想不够丰富,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较好,自我表现欲望很强的特点,在加上“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能使他们更有效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正如高尔基说的:“在学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因此,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肢体语言”这一有效资源,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节奏的理解,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
肢体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主要包括:1、肢体语言与音乐感受;2、肢体语言音乐知识;3、肢体语言与课的升华。另外肢体语言有利于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突发事件。课堂上老师的准确语言描述、恰当的肢体语言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种更美的意境。用肢体演奏音乐,学生听得“过瘾”,唱得“投入”,自然也体会到了音乐之美!
师生间的心领神会是从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领会其中的意图而来的。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特定的意识,这就是肢体语言在上课中的重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形象、生动、新奇、有趣的方法,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肢体语言来教学。肢体语言不仅仅是舞蹈的肢体,其实也是每个教师的教态肢体,在课堂上的用处很大。一个小小的提示动作能让学生明白乐曲的情绪变化;一个请学生回答问题的小小肢体语言,可以显得很尊重学生,并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除此之外,在教唱一首歌或是欣赏一部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能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例如:在“节奏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对二拍子的处理可以是:第一拍双手手心相对重重击掌,第二拍双手轻轻拍腿。学生在这样的“肢体语言”练习后,自然会轻松理解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同样,在歌曲教学中的“节奏”理解,也可充分利用相似的“肢体语言”。又如:在教学《母鸡叫咯咯》一课的节奏时,教师对“××
×× | ×× × |”
这条节奏作了如下处理:以小鸡翅膀扇动的快慢来对应“××
×× | ×× ×
|”,并以双手伸展开做小鸡的翅膀状按节奏上下飞舞,同时嘴上配上“跑跑 跑跑,跑跑
走”的声音。如此一来,学生在生动形象及具体的“肢体语言”中,很快学会了一拍的节奏型,学得轻松愉快,自然和谐。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课堂上的“肢体语言”相当重要,学生可以从你的一举一动中获取知识,同时也为教师带来了更方便快捷的课堂语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