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一路轻吟》自序

整理完书稿准备交出版社,感觉意犹未尽。再写上几句,也算对即将出版的新书和新书的读者朋友作个交代吧。
想到了文学之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喜欢文学创作的人比今天的炒房客还要热门。那时候我们见面不问“买了吗”,只问“写了吗”、“发(表)了吗”。我也涌在文学的潮流里,偶有作品像浮头鱼一样露一下脸。我因此被村干部叫去村小学代了三年语文课,被乡干部叫去文化站代了一年文化干事,后来又被“保送”进了广播电视站,入了事业编制,靠玩弄几个文字换来一只饭碗,一直捧吃至今。我那从未出过远门的父母更是惊喜,他们做梦都没想过,怎么凭写几个字就能找到一只好的饭碗啊,他们开始后悔,当年应该让我继续读书。
1984年4月,我出席嘉兴市文艺创作大会,参加文学组活动。这个文学组大概就是市作家协会的前身吧。海盐同去文学组开会的还有余华、蒉坚亮、王汉升、王海英、欧阳荣良,我是唯一一个来自田野、乡土气十足的作者,我甚至在看见南湖饭店的圆桌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菜肴时,露出了贼头贼脑的馋相。当时我的心里也馋着,想当作家的欲火正在燃烧。后来余华真的当上了作家,还是国内外著名作家,成为我们钦佩和羡慕的对象,而我因种种原因,文学之火渐渐自熄,剩下点点火星和一张合影照片,一直珍藏。
就这样忙忙碌碌走过23年,文学之笔搁置了23年。
2005年年底,在我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后,藏匿了二十多年依然不灭的文学火星终于掩盖不住,又冒出青烟。2007年3月始,我先后在新浪网站和嘉兴在线网站创建博客,开始埋头写作。发现这23年其实没完全荒废,它使我生活积累更加厚实,对生活的感悟有了不一样的宽度和深度。每当我想入非非的时候,那些曾经的事与人纷纷找上门,排着队等我选择;当我想要记录的时候,那些沾着地气的细节像鲤鱼跃龙门一样跳入脑海,游出创作灵感。重拾文学之笔的这十年,是我业余创作最顺畅、最丰硕的阶段。当我将作品陆续投送出去,期待着东方不亮西方亮时,甚至萌生了那么点作家的担当。
2007年至今,已有150余篇散文、随笔和小小说在公开报刊上发表,有些作品被文摘类杂志转载推荐,有些作品还获了大小不等的奖项,出版乡土作品集《野鸡浜》。每当听到有人说在哪里哪里又读到了我的作品时,我很高兴;当他继续说着作品里的内容时,我就确认他真的阅读过了,便有了暗暗的得意,将他视为知音。当今社会,这样的知音实在不多了。
想到了生活。
时代给了我们如此波澜壮阔的变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变迁就在我的身边,也在我自己身上。
五十年前,我妈每天早上给我“捞米饭”,她自己喝粥汤当早餐。
四十年前,我没见过汤圆是什么样的,“一客汤圆”的往事记忆犹新。
江南水乡多桥,我因桥而梦,屡屡被“桥梦”惊醒。简陋破败的石板桥上,留着童年的心悸。当不再因桥而梦时,就在我家东窗外的杭州湾上,一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长龙卧水,清晰可见。杭州湾涛声依旧,世界已缩短距离。
丈母娘的衣柜里挂满了新衣服,来不及穿。可儿子、儿媳和三个女儿照例给她添置新衣。老太太给急得,逢过年儿女齐全时把新衣服一件件拿出来展示,劝说儿女们别再买新衣了。“丈母娘的时装秀”如期上演。
除夕一早全家人讨论“年夜饭菜单”,吃腻了荤菜后想吃绿色蔬菜,这年过得是丰盛了还是清苦了?
小区里停满了私家车,本来不想买车的王先生心痒痒了,王先生在梦里演绎了一段“买车”趣话。
......
往事历历在目,变迁数说不尽,我将它们一一写进了这本书里。
变迁,无处不在,大的令我目眩,小的使我感怀,远的让我怀念,近的催我欢颜。
每次车行在如蛛网似的高架枢纽上,俯视车流滚滚,难抑激动。曾不止一次跟家人或朋友说,如果我对今天的生活还不知足,那叫没良心。我们投身于改革也受惠于改革,应常怀自信与感恩。
想到了文学与生活。
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较早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概念。他说,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都可以是文学艺术的素材。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而我说,文学与生活是一对亲兄妹。生活先来到了这个世上,后来又诞生了文学,所以生活是哥哥、文学是妹妹。生活就是过日子——特别踏实,文学喜欢幻想——富有情趣,生活与文学结合在一起,日子便有了浪漫的情调。没有生活便没有文学,但如果只有生活而没有文学,那生活就缺了一个有趣的伴,生活就会单调和枯燥。所以文学与生活紧密相伴,兄妹俩相互依托,谁也离不开谁。
《一路轻吟》遴选了最近十年来已在全国各地报刊公开发表的部分作品(剔除已经出版的部分作品),共计七十多篇十多万字,体裁为散文或随笔,书里呈现的内容就是四十多年来的生活,关于生活的变迁以及变迁过程里的阵痛与欢欣。
耳边似有翻书页的窸窣声响。仔细阅读便能发现,生活与文学这对亲兄妹就活跃在我的书里,他们相依为命、和谐相伴,交相辉映在字里行间。回想我的创作,就是生活与文学融合的过程。当生活向我招手时,创作灵感便兴奋不已;当文学朝我微笑时,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些许成就感和自信心溢遍全身。
说到底,这是一本平民写平民的书。
平民的生活平凡而琐碎,而文学恰恰喜欢生活的细节。一滴水能够折射太阳的光辉,生活的细节最能逼真而生动呈现时代的变迁。
如果读者朋友读完这本书后,能够怀念起曾经的生活,能给今天的生活带来欢欣、为未来的生活增添信心,那我就十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