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雪?真会下暴雪?真下雪了,暴雪预警解除?变小雪了......
那么多人,欣喜着,焦虑着,期盼着,纠结着,担心着,失望着,为了一场提前定性为24年一遇的暴雪。
已经有那么多年没下过一场能够让视觉过瘾的雪了,孩子们都不知道真正的大雪是什么样的,年经的妈妈们只能点着图片不厌其烦地教:雪花、大雪。孩子们会不会以为,墙上挂一张画着雪花的图片就是下雪?
我理解,人们盼下雪的心情;我也懂得,暴雪不能成真后,给盼雪的人造成了多大的失落,他们甚至无法直面孩子,因为在几天前,就已经给了孩子“看大雪”的承诺。于是,有很多人在议论气象台,说气象台骗人,与几天前对气象台的追崇形成很大落差。
我呵呵笑着,想起一个人和一个故事,与气象台有关。
村里有个叫唐仁的人会识天气,啥时下雨啥时天晴,一说就准,因此为生产队里做过几件好事。有一次,烈日暴晒,生产队晒场上晒满了稻谷。唐仁感觉快要下雨了,就跑去跟生产队长说。队长望望天空,一笑了之。大概一个小时后,果然乌云翻滚,一场大暴雨倾盆而下。阵雨来得太急,晒场上一堆稻谷淋得湿透。过了几天,唐仁又感觉要下阵雨,队长这次听信了唐仁,及时组织人员抢收稻谷,避免了再受损失。从此,唐仁就名声大振了。
唐仁因为有识天气本事,差点做了城里人。
那年县里刚刚成立气象站,气象站里就王站长一人。王站长是半路出家,对气象外行,有一次县里要在三天后搞一个大型室外活动,分管这一块的革委会张副主任向王站长了解三天后天气情况。王站长连当天气象消息都发布得含混其词,要他预报三天后天气,等于要他命。王站长哈哧了半天,没哈出一个关于天气的字,倒是鼻子尖渗出了雨滴一样的汗,气得张副主任扭头就走。
张副主任决定,气象站扩充编制,招纳人才,任务落实到了王站长身上。王站长苦苦寻觅,终于打听到有个叫唐仁的小伙子有这一手,于是前去了解情况。生产队长将唐仁领到王站长面前,直夸他识天气如何有本事。王站长看唐仁虽然人瘦小,头发稀少,头皮上似乎还有些浅浅的疤痕,但眼睛蛮有精神,口齿也比较利落,便有了几分欢喜。为了了解唐仁的人品,王站长又找了几名群众谈话。一位女群众说,唐仁这人识天气是有本事,但有时也惹麻烦。有一次她将短裤晾在外面,唐仁感觉要下阵雨了,路过时帮她收了短裤送来,正好被她男人看见了,以为她与唐仁有不正当关系,夫妻吵了一架。王站长说那是误会,好心办了坏事。
一个礼拜后,唐仁到县气象站报到了,先试用一年,然后再转编制。
唐仁到气象站上班时正值盛夏,雷阵雨频繁。他工作很卖力,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找天气感觉,吃不准时还到外面转悠,吹吹风,透透气,等着感觉出来。有一次王站长看唐仁站在烈日下暴晒,见他头发又少,怕晒坏了,赶紧拿把伞过去帮他撑着,不料唐仁一把将他推开,说感觉快来了,别撑掉了。王站长暗暗佩服,人才就是不一样啊。
这一年的双抢大忙季节,县气象站发布的雷阵雨气象消息八九不离十,各地根据气象预报调整生产计划,双抢生产顺利结束。县里按照惯例召开双抢生产总结大会,张副主任主持会议,各公社分管农业的副主任,县和公社农口部门的人员参加会议。县气象站是县级农口部门,而且这次作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全体人员参加,张副主任还邀王站长和唐仁坐到了会议席最前面一排。
在各地交流发言中,都对县气象站大加赞赏,说今年天气恶劣,双抢生产能够按照县革委会要求顺利完成任务,多亏了气象预报准确及时。张副主任听得很高兴,也对气象站表扬了一番。他说,县里增加气象站编制的决定是正确的,人才很重要,有本事的人就是要给他发挥才能的机会,为革命生产服务。张副主任请唐仁站起来,将他介绍给与会人员。唐仁看到那么多人的眼睛齐刷刷盯住自己,又羞又怕,脸涨得通红。
张副主任说:“小唐,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书只念到小学二年级,怎么天气识得那么准?”
“我……我……”唐仁急得搔头皮,只吐出一个我字。
“大胆一点,实话实说,别怕,说错了也不要紧。”张主任鼓励。
“我......雷阵雨前空气还潮,还潮了嘛……我,我。”
与会人员盯住唐仁,会场一片静寂。张副主任继续鼓励唐仁:“嗯,还潮了怎样?说。”
唐仁终于憋不住:“还潮了,我的癞痢头就要痒,癞痢头痒了,我就知道要下雨了。”
与会人员一愣,然后一片哄笑。张副主任也想笑,可还是忍住了,脸憋得血红。
王站长急了,忙拉唐仁坐下,问他怎么这么说。唐仁说是实话,他很小时就生了一场病,头皮发烂,头发都掉光了。后来头皮上就结了疤痕,还长出了稀稀拉拉几根头发,大人们说这叫“癞痢头”,后来每逢要下雨了,癞痢头就会发痒,这是他发布气象消息的秘诀。
会场哄然大笑。
几天后,唐仁就回村里又当了农民。
这个故事带有传奇色彩,在我的家乡野鸡浜一带流传。我对故事中所涉事件的真实性存疑,而且故事情节被夸大、调侃的成分比较明显,只能充当野史了解,当笑话乐乐。但故事中的唐仁确有其人,就在与我家村庄相邻的一个叫南星的村里。唐仁确实是个癞痢头,也擅长识天气。当今日我再次想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唐仁早已过逝,关于他识天的趣闻散落民间。
就像当年唐仁不是有意欺骗气象站一样,我在此刻提及此事,也没有搞笑气象台的动机。我反而觉得,多角度解读这个故事,可以发现,这个笑话故事里寓意了气象发展的历程。众所周知,气象事业从初创时期人才匮乏、设备稀少、经验不足,到如今气象卫星满天飞,卫星云图实时新,高端人才如云集,天气预报差不离。凭良心说,气象预报的进步有目共睹,不是几句不冷不热的玩笑话能够否定的。
一只癞痢头,与现代尖端科技的气象卫星放一起说事,确实搞笑。但冷静想想,我们很欣慰。现代高科技支撑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使我们能够生活在提前预警的舒适生活里。同时应该理解,毕竟,天气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多变与不可捉摸的特性,再先进的仪器也难完全钻进天的肚子里做蛔虫。所以,不应该对气象预报求全责备。更何况,下一场“空打雷”的雪,比下一场饱尝视觉大宴却毁了家园的雪,要幸运得多。
嗯,2016年的第一场雪,下得像少女般腼腆、如柳絮般轻柔,似炊烟般飘缈,甚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