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皮匠”上了《嘉兴日报》
但凡博客方面的事,只要稍有一点意思,我就会乐意晒出来“浅薄的得意”一下。今天也不例外,因为我以“臭皮匠”的身份,在《嘉兴日报》上亮了一相。
这个专版上刊登的,是10月25日《嘉兴日报》举行“我与江南周末”征文暨金点子征集颁奖活动的事。那天我因为有幸获了奖,被邀请参加了,还被点上名胡说了几句。想想真是有趣,一个电视人,去了报纸的地界里热闹。不过,我很乐意,因为《嘉兴日报》那份真诚,因为自己对于文字的喜欢。
我觉得做报纸的人运用文字的功夫就是比电视人强,他们居然突然想到了一个古老的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并以此作总标题,抓眼得很。我觉得挺贴切,将我们这帮人比作“臭皮匠”,是抬举了,至少对我是抬举了。
关于这个古老谚语的传说,我好像在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后来也一直挂在口头上运用着。
传说当年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不识字,大家都叫他们“丑皮匠”。三个“丑皮匠”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丑与臭谐音,于是就成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样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所不同的是,当年的臭皮匠是为出一口气才铆足了劲做出那个铜葫芦,而我们这帮“臭皮匠”,则是真心乐意给《嘉兴日报》提意见、出点子。
喜欢这份报纸,就希望它办得更好;报纸看得起“臭皮匠”,将“臭皮匠”当回事,“臭皮匠”们也就乐意为它付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