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兴趣的魅力

(2012-05-01 20:13:06)
标签:

杂谈

 

兴趣的魅力

 

    中午有同事向我说起孩子学习的事。他儿子读初一,成绩不错,就是语文成绩平平,特别是厌倦写作文,影响了整体成绩。同事为此请过家教,也为孩子买了不少书,花了不少钱,但收效甚微,他问我有什么办法提高孩子的语文特别是作文成绩。
    我不假思索回答:兴趣,培养孩子写作文的兴趣。最好请老师帮忙,随时发现孩子写作方面的闪光点,哪怕一点点也不要放过,将其挖掘,予以肯定,要在班上大声表扬,给他荣誉感,让他兴奋。还要有意识地创造能让孩子发出闪光点的机会,及时捕捉闪光点,打气鼓劲,点燃兴趣的星星之火……
    我不是教育工作者,没资格说教学方法,但我所说的培养兴趣是有过亲身体会的。
    记得在我上小学五年级时,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内容自定,自由度很高。我写了一篇题为《抢收》的记叙文,说的是有一天,村里的人正在桑地剪桑叶,突然天空乌云翻滚,就要下雷阵雨了。村里人记着集体晒场上还晒着一大批稻谷,都主动丢下活往集体晒场赶,参加抢收稻谷行动。文章重点记叙了两个村民克服困难赶往晒场的过程,还虚构了几个生动的细节,突出集体观念的主题。
    没想到,我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大声鼓励。那天老师抱着一大叠作文本走进教室,将本子放到讲桌上,然后将目光向全班扫视一圈,我发现老师的目光在我身上多停留了几秒,还露出了一丝微笑,我感觉到了异样。老师说,今天这课,我要先宣读一篇作文,题目是……
    我的心怦怦跳,脸上发烫。我知道老师读的是我的作文,可同学们不知道,他们在东张西望。老师读完作文后,用了很重的语调,一字一顿地宣布:这篇作文的作者是……
    我的心快要跳出来了,兴奋得快要晕了。老师宣布我姓名时摆的噱头,比现在宣布金鸡奖得奖名单还要悬。老师还对我的作文点评了一大通好话,让我抄在方格稿件纸上,贴在墙上让同学欣赏学习,我的虚荣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从此,我对写作文有了兴趣,我盼着上语文课,盼着写作文。当老师抱着一大叠作文本走进教室时,我的心就开始咚咚跳,这个兴趣从小学带进了中学,一直保持到现在。
    兴趣是一种态度和情绪,是人对特定的事物、活动等所产生的积极的、带有倾向性的选择。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我对写作文真的有了“心驰神往”,写作文成为一种期待与向往,成为快乐与享受。也因此喜欢上了读课外书。当年我们可读的课外书很少,我将家里仅有的《欧阳海》、《金光大道》看了N遍,将家里的连环画翻得卷了边,偷家里铜板之类的小东西与同学换书看,还与同学合伙爬进了老师宿舍偷书。书看得多了,想象力也丰富起来,写作文时用上了虚构的手法,故事情节就源源不断瞎编出来了。
    还记得有句俗语叫“摁着牛头吃草”,说的是有一头牛不想吃草,但牛主人非要让它吃,于是就将牛头硬摁到草堆里,结果牛还是没张嘴。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景象,有一头牛从牛棚里逃出来,跑进了草地,使劲地吃草,吃得津津有味,被牛主人发现后去拉牛缰绳,牛却犟着不肯离开,还要吃最后一口草。这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区别。
    兴趣的力量很大,它产生于学习、活动中,反过来又对学习、活动产生巨大动力。做有兴趣的事情,就象偷吃草的牛;做没兴趣的事情,就象被摁着牛头吃草的牛。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性,反之,则被动、消极,这样的事例不仅反映在学习上,日常生活中也是举不胜举。
    这就是兴趣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