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傻瓜”今年8月去磐安漂流时不幸“溺亡”,嘉兴专修店电话告知没救了。一月后,儿子妙手让“傻瓜”复活了。10月9日“傻瓜”去横店两天,被横店由此及彼的表演欲感染,跟着“表演”了一番。
横店充满表演欲
走进横店影视城,我就弄不清自己是演员还是观众了。
横店影视实验基地,到处飘散着表演的味道。那些走着的人、说话的人、微笑的人、骑车的人......
他们在我眼里都是演员。他们现在是无名的群众演员,每天挣50到二三百不等的“出场”费,但说不定若干年后的某个早晨,在这个地方的这群人中,升起一颗耀眼新星。
影视实验基地管委会办公室厉主任介绍说,现在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常住在横店,专干“群众演员”的活挣钱,被称作“横漂一族”。有一位来自南方的副处级领导,被上级领导免去了多个职务,留下一个无实权的党内虚职以示安慰。此老兄喜欢表演,且生得一副太监脸相,遂独自一人驻扎横店,在多部剧中表演太监角色,已成“群众明星”,出场费“水涨船高”。此老兄翅膀硬了,回原籍找到上级领导说:我不干了!主动辞去虚职,当了“横漂一族”。
我被厉主任说得差点流口水。群众演员,真是个肥差啊。正愁没处挣钱呢,不知我这丑脸能否弄个小太监演演,好挣点养家小费?
走进明清宫,我被横店人的表演能力惊呆:居然复制得如此一模一样。感觉去了北京,却分明只坐了两个半小时汽车,还没走出浙江。感觉走进了数百年前,但高墙外是现代化的村庄、田野和小康人家。脚底下铺成的大片水泥砖块随处可见碎裂的痕迹,有人抱怨质量有问题,有人立刻提醒:可能是拍武打戏太多,被大力士的脚底功夫踩碎。看看,来此游玩的人,脑子里都有了表演的概念。
表演,在横店,无处不在。
一百年前的香港街、广州街,是横店影视城创始人徐文荣先生为配合谢晋导演拍摄电影《鸦片战争》而建造的,而后就成了各类影视剧的表演基地。影视城不收场租费,只赚剧组的导具费、住宿用餐费、生活消费等七费八费,仅此,横店人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还有,因为每天有剧组拍摄,吸引了大批如我等好奇者前往游玩,带动了旅游业。在两条“百年古街”上,可到处看到表演,随处可寻表演的足迹。
表演,在横店,是饭碗,是产业,是招牌,是凝结美梦的原料与素材。
我的“傻瓜”被横店的表演味道诱惑,禁不住涌动表演欲,禁不住表演。
“傻瓜”当了一回“群众演员”。

我在想,乡下没条件去北京的老人们,可到此“表演”游玩北京,也算圆部分游北京梦。

穿越历史的“遂道”,透视真假的“望远筒”。


好像在北京

表演开始。欲谋反的吴三桂等大人参见皇上,深怀心计的皇上让他们观看“八旗战马”演练,以此镇住了谋反之心。


像在看电影电视剧,也像真的在战场。那战况,真的激烈,还逼真。横店人,真会表演。

两位演员,汗水淋漓,有一位打了个哈欠。刚才还在激战,顷刻就成疲软,这是现实与表演的两个境界。

小小老演员

又一处在表演。


这条“广州街”自建成至今,已拍摄800多部影视剧,无数明星、大腕在此街起过。导游说,此街乃“星光大道”。

遇到一剧组

表演场面有点乱,相信日后的电视剧不仅有条理,还很惊险。

剧中跑龙套的表演者,俗称群众演员,但我感觉他们就是明星,因为我发现他们演得特认真,一遍遍地重来,不厌其烦。他们一个个充满了表演的欲望。

又遇一剧组,拍摄电视剧《海娘》。

摄像师等待拍摄

演员等待表演

睡着了,睡相也像表演。

走过两位拉车的,装了一车麻袋,是导具。哪条街上也在表演?

一百年前广州街上最大的妓院,如今广州没有了,却被复制在横店。横店人真的会“表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