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钻头与钻梗
这是木匠师傅出门挣饭吃的工具之一:木钻。
现在的木匠师傅们早已用上了电钻,开关一按,电钻哗哗转动,再厚的木条,一眨眼便钻成了一个个眼子。可是二十多年前,木匠师傅还在使用这种木钻。因为木条太厚钉子扎不进去,或者防止钉子扎进去时将木条胀裂了,木匠师傅就用木钻先在木条上钻个眼,然后再扎入钉子。
钻头分成两部分,竖的部分为钻梗和钻头,钻头用坚硬的铁钉做成,横的部分为钻绳和钻扯。钻梗顶部有个抓手能够旋转,钻眼时,左手握紧抓手,将钻头对准钻眼的位置;右手捏住钻扯,一推一拉,有节奏地运动,钻梗带动钻头来回旋转,眼子就越钻越深。
曹师傅是我印象中最早看见使用木钻的人。
隔壁堂姐春节前要出嫁了。按照惯例,女方家里在筹办嫁妆里,要准备一只马桶。这马桶要求选上好的木料,配上铜制的箍,铜箍的大小厚薄显示马桶的品质高低,最后请油漆师傅涮成大红的颜色,以示喜庆与兴旺。镇上店里有卖马桶的,但细心的人家喜欢叫木匠师傅上门做,可以确保马桶的质量。曹师傅是附近有名的箍桶师傅,既省材料又箍得结实,所以堂伯请了曹师傅。
曹师傅挑着箍桶担子,一早就上门了。担子上挂满了了大小不一的锯子、刨子、榔头等工具,走路时一甩一甩,发出叮当的声响。堂伯早已搬来了木料,让曹师傅挑选。曹师傅拿起木料,先眯眼看了下形状,然后看看木质,用手敲敲探听结实度,将选中的放一起了,说声够了,堂伯就将多余的搬了回去。
锯、劈、刨,一系列工序完成后,曹师傅将一块块马桶板拼成一个整体,呈现了马桶的雏形。搭好了模型,划了线,再分开来,曹师傅从担子里拿出一把木钻,换了一个小一点的钻头,然后就在马桶板的两侧钻眼了。曹师傅的左脚搁到了长凳上,踩住一块侧放着的马桶板,左手紧握着钻梗的抓手,钻头对准划线的地方,右手就开始扯钻绳了,钻绳带动钻梗旋转,钻头钻进了马桶板里,然后转动着拔出钻头,曹师傅呵气吹掉木屑,瞄一眼,放到一边。
我看见曹师傅扯钻绳时非常专心,眼睛盯着钻头,肩膀一耸一耸,头跟着一搡一搡,很有节奏感。有一块马桶板特别结实,曹师傅用力扯,不料将钻头扯弯了。曹师傅说:咳,钻头勿硬,扭断钻梗……
换了个钻头,继续扯。
“钻头勿硬,扭断钻梗。”在未来的许多年里,我经常听到这句话,但我开始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
父亲饭后去了堂伯家,与曹师傅相互递着烟、说着话。父亲问曹师傅,有没有用旧后不用了的木钻,想讨一把家里用,曹师傅说做了这么多年木匠,家里有的是旧东西,明天带一把过来。第二天曹师傅真的送给我家一把木钻,比他钻马桶板那把稍大些,用得很旧了,钻绳有些松了,但钻梗还很结实,钻梗的抓手捏得亮晶晶的。
父亲将木钻挂在柱子的钉上,还换了一根新的钻绳。父亲难得用木钻,用起来也很小心,怕弄坏了。有一日父亲拿着木钻忙开了,他在用木条钉一个猪栅栏。那些木条都是很结实的树枝,用榔头敲钉子,没敲几下钉子就弯掉了,于是拔出重敲。父亲取下了挂在柱上的木钻,也象曹师傅那样踩住木条钻眼子。木条很硬,钻头在上面磨着,进展很慢,父亲心急用力,哗哗哗三下,钻头也弯掉了。父亲揩了把汗说,钻头勿硬,扭断钻梗。
父亲这话,跟曹师傅说的一模一样。
乡下小伙子在20岁时就找了对象,如果到了25岁还没对上象,就成大龄青年、困难户了。王家有个小伙子性格内向,同龄的人早就做父亲了,可他27岁了还光棍一个。小伙子的父母十分着急,到处托人做媒,也相过了许多次亲,就是没结果,大多是因为小伙子不愠不火的,被动拖着将事拖黄了。
一日又有媒婆上门,说的是河对面一个大龄姑娘,因为耳朵有点聋,被耽搁大了。小伙子父母觉得儿子年纪不小了,能找上个聋耳姑娘也算般配,于是忙里忙外的,到处张罗此事,小伙子倒好,猫在房间里不出门,也不说好坏,好像不关他事。
说好了去嘉兴拍结婚照的日子,一大早女方家就带了五六个亲戚按时去了轮船码头,等到轮船鸣笛起锚了还不见小伙子过来。女方人家发火了,正欲离开时,男方人家派人追过来道歉,说是小伙子一早失踪了,急坏了父母,请女方稍稍宽容一下,中午去男方家里吃了饭再说。女方一帮人愤然离去。
为这事,小伙子的母亲哭了大半天,父亲足足躺了一天。邻居们都去劝慰,我也跟着父母去了。我看见他们家里坐了好多人,特别是那些女人们,劝着劝着也跟着落泪,边流泪边说:钻头勿硬,扭断钻梗……
突然,小伙子的父亲在床上翻了个身,大声叹气道: 唉……钻头勿硬,扭断钻梗啊!
老伯的话吓了我一跳。我突然似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