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分钟的祸害

(2008-05-03 16:45:03)
标签:

杭州湾跨海大桥

杂谈

分类: 观点

2分钟的祸害

        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首日,游人涌向大桥争睹风景。

北岸收费站外,车辆排队等候通过。

 

    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就在我的家门口通车了。喜庆之余,问题与尴尬也伴随而生,譬如有人在大桥上停车观景拍照、有人爬桥栏杆、有人在桥上小便,还譬如大桥通车时间的安排……

 

 

2分钟的祸害

 

    5月1日是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的日子。这天一早,张先生就驾着他的爱车带着他的爱人出发了,他要赶在大桥通车首日,亲自驾车跨越杭州湾。车至大桥北端收费处时,张先生傻眼了,原来杭州湾跨海大桥对公众开放的时间是在5月1日晚上的11点58分,离5月2日就差2分钟。1日那天和张先生遭遇同样境况的,在大桥南北两端有上千辆车,这些车的主人们只知道5月1日是大桥通车的日子,所以一早就兴冲冲赶来了。

    好几天前,各大新闻媒体都在抢着发布消息,说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于5月1日通车。有细心的媒体也会带一句,说是5月1日的晚上11点58分通车,但没有作出特别的强调与说明,因此5月1日这个主要的元素将其余信息掩盖了。而实际上,5月1日这天大桥上有好多重要的大事需要办。首先是在上午,大桥以及大桥的建设者要接受中央领导的视察,大桥自然要封道,下午要在大桥上隆重举行通车仪式,在大桥中央搭建庄严的主席台,台下密密麻麻摆上供与会人员坐的椅子,大桥自然又堵塞,车通不了了。通车仪式是在下午3点40分左右举行的,虽然时间不长,但等会散人去也已经快5点了,然后是清理现场,又得几个小时。所以想在5月1日的白天通车,显然是不可能的。

2分钟的祸害

    显然不可能,为什么还要将通车时间定在5月1日呢?我猜想,主办方一定是有它的考虑的。

    考虑一,图个喜庆。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通车,是里程碑式的天大喜事。在领导视察、举行庆典的当日通车,自然热闹隆重、喜气洋洋、喜上加喜了。

    考虑二,讲究意义。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光荣节日,由中国的劳动人民亲手建造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在劳动节这一天通车,不仅沾上了节日的喜气,更能体现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寓教于桥之中。

    考虑三,凑个整数。媒体发布的消息是这样说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于2008年5月1日通车……”,你看,多清楚,多干净利落啊。如果改成2日通车,那说起来就没这么简单了。首先通车庆典这样重要的内容是一定要提的,然后再讲通车时间的安排,那消息可能这样发布:“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于5月2日通车。5月1日将举行大桥通车仪式,迎接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5月2日零点起大桥通车……”既有凌乱、拖沓、迟缓的感觉,又不过瘾,将通车大事办得拖泥带水的,表达不了喜庆的心情。所以,还是将通车时间定在当天吧,或许更能传达一种意思。

    不过,主办方比我明白多了,他们是知道5月1日当天难以通车的。怎么处理这一矛盾在我看来是一件麻烦的事,可毕竟有专门吃皇粮的人脑子灵光,想出了一个赶在5月1日最后2分钟即深夜11点58分,也就是比5月2日提前2分钟通车。真是一个极妙的点子,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了。

    2分钟,多么短晢而紧张的时间啊。我是2日晚上看电视新闻时,看到了工人师傅紧张拆除道路栏杆情景的。三位工人师傅在深夜11点50多分时开始拆拦杆,因为2分钟的祸害外面有上千辆车等着通行,这些车主和张先生一样已经等了一个白天和大半个晚上了,他们已经等急了,拦杆一拆除,他们就会象潮水一样涌进来,所以拦杆必须在最接近11点58分的时间里拆除。我看见工人师傅拿着扳手紧张操作着,将一个个大螺帽拧下来,螺帽上去时拧得太紧了,以至于拆起来很麻烦,扳手一圈一圈地转,时间一分一秒地过,我的心咚咚地跳,因为离11点58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越来越近了。我开始担心,万一延误了时间,变成5月2日通车,那……当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5月1日最后的2分钟,无数的车辆终于浩浩浩荡荡开上了杭州湾跨海大桥......

    2日下午,我遇见了张先生,他还骂骂咧咧的,为他被堵在路中央进退两难而白等了一个大白天和一个深夜抱不平。张先生说,为什么安排在深夜11点58分通车呢?为什么不向公众说清楚真正的通车时间是在深夜11点58分呢?就差2分钟就是5月2日了,为什么不索性在2日通车而一定要在1日呢?我跟张先生开玩笑说,你问我,我问谁去?

    事后想想张先生发的牢骚,觉得也是有道理的。是啊,为什么呢?我上面的猜想或许会被有些人看作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2分钟”的祸害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了。“2分钟”产生的副反应是有关方面始料未及的,作出这样的安排,也一定是疏忽的结果,但可以说明的是:有关方面在大桥通车这件盛事安排上,往某些方面想得多了些,为人民群众利益考虑得少了一些。

 

                                                2008/5/3

 

    推荐阅读:《我家住在大桥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