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给生活撒了点味精
博友紫色的梦给我发来一则方言段子,我一看,乐了。段子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个地方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
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
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
县长讲完以后,主持人说:
咸菜请香肠酱瓜!
现在请乡长讲话!
于是乡长上台接着讲话:
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
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是大碗吧!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
给你们舔舔...
给你们听听...
如果能在现场听三位讲,一定笑翻天。
一笑之余,忽然联想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碰到因为各地方言的不同而引发的交流趣事。前段时间在饭馆酒家聚餐时,经常说着这样一段趣话:老董是河南人,来到南方吃早餐,一进门就对服务员说:“小姐,水饺(睡觉)多少钱一碗(晚)?”服务员很不高兴,就说:“没有。只有馒头。”老董说:“哦,馍馍(摸摸)也行。”服务员极为恼怒,骂道:“流氓!”老董极为惊讶,说:“六毛?太便宜了!”
于是有敢于尝试者也模仿老董口吻,与服务小姐逗着玩,引来包间里笑声阵阵。
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域广泛的国家,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我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当前我国现代汉语方言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吴语,在江苏南部、浙江绝大部分、上海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使用,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客家方言,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主要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台湾、四川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还有闽语、粤语、湘方言、赣方言等。
当代社会进入多元化时代,人员流动性增强,我们不再生活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我们每天接触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身处“南腔北调”的语言环境里。这些“南腔北调”既代表了讲话人地域方言的个性,又有共同语(现代汉语)的共性,个性和共性交织在一起,碰撞出许多似是而非的趣话段子。这些趣话段子有忧伤、烦恼的演绎,更多是快乐幽默的挥洒。
许多有趣的误解是由方言造成了。
有一人到常州出差,路遇一妇人在河边哭喊:“我的孩子掉水里去了!我的孩子掉水里去了!”他大惊失色,忙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捞了半天只捞到了一只鞋子,举起问妇人:“哪里有你的孩子呀?”妇人见鞋,喜道:“那不就是我的孩子嘛!”原来,当地的方言里管“鞋子”念作“孩子”,结果让那人为了一只鞋子成了“落汤鸡”。
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外地人上了北京的公共汽车,拿出一张50圆的人民币,对售票员说:“见过吗?(建国门)”,售票员虽然很生气,但还是装作没看见,继续卖票。过了一会,这个乘客又扬起钞票,在售票员面前抖了抖,提高音量说:“见过吗?”,售票员实在气急了,从包里抽出一张百元大钞,伸到这个乘客面前,大声道:“这个见过吗!”,乘客一下子怔住了,随后改口用普通话说:“买到建国门的票。”
方言给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大学生小王暑期回家,说他陪一个美国留学生到莱芜农村考察农民素质的故事。那天莱芜乡下恰逢集市,小王和留学生看见一个老妪在路旁卖猫。留学生看到老妪把猫放在笼子里,不知道她在干什么,就上前问老太婆:“Good
Morning。(你衣在唉干安什恩么哦)?”老太婆用莱芜方言回答:“鼓捣猫泥”(莱芜人把做买卖称为“鼓捣”,把“呢”称为“泥”)。美国留学生大惊失色,他没想到中国农村一个普通老太婆也会讲“英文”。为了表示感谢,他就拿出一瓶“农夫山泉”送给老妪做礼物。老妪再三推辞,并用方言说“俺莱芜有哦”。留学生大跌眼镜,马上感激地说“I
Love You,too!”
平静如水的生活缺少情趣。生活需要随时抛入小石子,让平静的水面溅起朵朵浪花。方言,就如颗颗小石子,给我们的生活掀起了波澜、增添了色彩、营造了情趣。多姿多彩的方言也象一只调味瓶,给生活撒入了一点味精,让你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
周末晚,我们到弟弟家玩。开门进去听见小侄女高声朗诵一首诗:“卧春
暗梅幽闻花,卧枝伤恨低,遥闻卧似水,易透达春绿,岸似绿,岸似透绿,岸似透黛绿。”
见我们进去,小侄女调皮地问我们,她念的诗是啥意思?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又高声念另一首诗:“我蠢
俺没有文化,我智商很低,要问我是谁,一头大蠢驴,俺是驴,俺是头驴,俺是头呆驴。”小侄女念完,笑得嘎嘎响。
我说:“贝尔是大蠢驴呀?”
“伯伯没听懂,才是大蠢驴呢!”
我真没听明白,于是将两首诗放一起比较:
卧春
我蠢
暗梅幽闻花,
俺没有文化,
卧枝伤恨低,
我智商很低,
遥闻卧似水,
要问我是谁,
易透达春绿,
一头大蠢驴,
岸似绿,
俺是驴,
岸似透绿,
俺是头驴,
岸似透黛绿。
俺是头呆驴。
哈哈,原来是方言将一首优雅的小诗误念成了一首骂人诗。小家伙,也学会用方言噱人了呀!
小侄女突然一本正经:“老师说了,你们要学好普通话,否则会闹出许多笑话。”
我们也开怀大笑,将一周疲劳烦恼全笑跑了。
(注:文中几个方言笑话段子均引用自民间流传或网络)
20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