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襄阳晚报》整版报道

标签:
故事大王民间文学 |
分类: 转载 |
收集整理民间故事800多个,掌握2000多个故事线索
山村教师杜权成:做个民间故事大王
杜权成给客人讲故事(受访者供图)
https://xywb.hj.cn/pc/pic/202209/16/d25c11ef-4c2b-4f68-84e1-df149d8ba581.jpg.1《五山民间故事集》第一卷出版(受访者供图)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民间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间的知识、经验、智慧、情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有一位山村教师30年来致力于民间故事的收集、挖掘、整理、创编、讲述和传承。目前,他已收集整理民间故事800多个,累计60多万字,此外他还掌握2000多个故事线索和梗概。他就是我市非遗项目——五山民间故事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杜权成。近日,他主编的《五山民间故事集》第一卷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部难得的乡土教材
《五山民间故事集》第一卷共300个故事,三十多万字,包括地名故事、人物故事、动植物故事、非遗故事、方言俗语故事、其他传统故事、寓言故事、革命故事、五山新故事等章节。
“五山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杜权成介绍,八仙游历五山点化百姓、神农班河留四宝、真武修道百日山、茶圣考茶人等民间传说妇孺皆知。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谷城,留下很多遗迹和故事。五山更有“黄山垭伏击战”“黄山垭剿匪战”等红色故事,脍炙人口。
五山还有众多的地名故事、能工巧匠的故事,内涵丰富。比如,鸡鸣观、百日山、玉皇池、玉皇柳、玉皇殿、玉皇庙、真武岭等真武修仙的遗迹及传说。五山名茶玉皇剑的传说就与真武祖师有关——真武在百日山修仙,临别时,留赠一把宝剑,那宝剑化作青葱的茶园,玉皇剑茶因此得名。
炭灰鸡蛋是一种做法简单、味道精美的食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的堰河香炭灰鸡蛋,每年要销售二十多万提,大约两千万个,已经做成了一个大产业。传说这炭灰鸡蛋是由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发明。火烧博望坡的喜悦传来,黄月英将鸡蛋放在草木灰里,加了食盐和米汤,诸葛亮收到后存放一个月,鸡蛋居然凝固了,诞生了一道美食。
在历史上,五山镇出过官吏和大财主,更“盛产”能工巧匠,他们或身怀绝技,或见多识广,或气节高尚,对于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书中整理收集的故事有《王麻子不打兵器》《杨漆匠传奇》《郎中胡先生》《武剃头传奇》《南老爷办义学》等。
“五山民间故事情节完整,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多为方言讲述,为群众喜闻乐见。故事里的包袱、反转、留白等技法运用自如,很多故事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充满着智慧和哲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晓苏评价,《五山民间故事集》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五山民俗文化宝典,也是一部生动翔实的五山地方文史资料,更是一部难得的乡土教材。
一位扎根乡土的语文教师
杜权成介绍,五山镇位于谷城、丹江口、房县三县市交界处,地处川陕茶马古道交会处,因境内有马鞍山、云雾山、邱家山、百日山、李家山等五座山峰而得名。这里多种文化交相辉映,流传无数动人的民间故事。
“爷爷是一个故事篓子,几乎每天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我小学毕业了,还没有‘掏空’他的故事。这些故事滋养了我的文学素养。”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杜权成不仅爱上了文学创作,还喜欢上了民间故事。
上初中时,他写了一篇游记《青青红石岩》,穿插了一个当地的民间故事,被语文老师点名表扬。从此,他信心倍增,接连写了几个五山的民间故事,都在《中师语文报》上发表。
1992年,他在五山镇张湾小学支教时,没有电视信号,聊天、讲故事成了最好的消遣方式。老校长刘成安、老厨工董世举、退休教师周明朗都和他成了忘年交,当地老百姓也喜欢到学校听故事。冬日里,生一盆炭火,围坐聊天。神话传说、能工巧匠、烈女奇侠……一个个故事从炭火中闪现出来。
“那里的孩子语文基础普遍较差,我便把民间故事整理出来,讲给孩子们听。”杜权成说,从那时起,他正式开启了收集整理挖掘当地民间故事的漫长征途。
1993年,襄阳市党史办要求各乡镇编写《乡镇党史大事记》,杜权成经过推荐、选拔,担任责任编辑。这部书稿历时六个月完稿,杜权成在编写过程中,整理了30多个珍贵的红色故事。
收集民间故事不容易,要翻山越岭,到处找老年人讲故事。只要听说哪个村有能讲故事的人,杜权成就找上门去收集。黄山垭村老支书胡利权讲述了老一代猎手胡一枪的传奇人生故事。因一时讲不完,杜权成就把他接到家里,好酒好菜招待着。时间久了,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爱好,纷纷传笑说:“到杜老师家做客,只带故事,不需带礼。”
在整理挖掘民间故事的过程中,他引导孩子们“游五山”“讲五山”。如今,在五山镇,不论是幼儿园的孩子,还是小学生、初中生,都喜欢故事,会讲家乡故事。这些带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家乡故事,也成了当地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
把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五山民间故事包罗万象,民间故事家代代口传心授。”杜权成说,五山民间故事是襄阳民间文化的瑰宝,五山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传播,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
历代代表性传承人都是当地有影响力的乡贤。清朝末年,一代乡贤杨继贤以搜集民间故事为乐,并以故事教育乡邻;清末民初,踏百家门的木匠王茂儒将其发扬光大。再后来,陈长友、杜玉琢、杜玉顺、张光武、杜志群、刘保国、杜权成、黄云等薪火相传。
“已故民间故事家刘保国是甘愿从科级干部转岗做文化站长的文化人。”杜权成说,刘老师对文化的热爱令人佩服,他谙熟谷城地方文史、掌故、民间习俗,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更是信手拈来。媒体常常称杜权成为“襄阳民间故事大王”,他却认为刘老师才是真正的“故事大王”。
杜权成、黄云夫妇,善于收集,长于讲述,更能够整理出生活段子,寓教于乐。杜权成为五山民间故事的传承、推广等做了大量工作。黄云担任园长的五山镇中心幼儿园,以民间故事为抓手,成功通过了市级示范幼儿园的验收命名,而且被原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命名为“襄阳市民间故事特色学校”。为了便于传承,杜权成夫妇先后自筹两百万元建立了“两馆一基地”,即杜权成书画收藏馆、图书馆和五山民间故事传承基地。
此外,《思维与智慧》《语文报》《襄阳晚报》《乡镇论坛》等多家报刊、网站,发表了大量雅俗共赏的五山民间故事;五山文化研究会还与谷城电视台联合举办了《五山夜话》故事会,每月一期,连续两年;五山民间故事在谷城新闻网和谷城文化公众号开了专栏,同步推出,每周一个,连续三年不间断;五山镇连续举办了九届年俗文化节,其中每年举办的《五山故事会》是活动的重头戏,累计200多位选手登台,上万人次观摩;杜权成为100多个单位在五山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讲述五山红色故事,他还多年义务担任导游,为游客讲述五山故事,传播五山文化,入选“荆楚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志愿者”等。
现在,五山民间故事已经成为五山镇的一张特色名片,列入了游五山的四件大事(即喝五山好茶、尝五山美食、赏五山美景、听五山故事)之一。目前,五山镇正在创建“湖北省民间故事之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间文艺家的热情共同浇灌出这朵民间文化之花。“民间文艺需要薪火相传,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我愿意交接好接力棒,进一步收集整理遗落在乡间的文化明珠,做好传帮带。”杜权成说,“五山民间故事会传播得更远,在家乡的文化、旅游和精神文明建设上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