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2009-12-29 07:57:15)
标签:

80后

瑭瑶

先锋文学

马原

评论

余华

文化

分类: 抒己杂论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马原的曾经用一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言语感动过一个时代。但近些年马原鲜有新作问世,曾经代表先锋派 “小说家”的他渐渐被淡忘了。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坛风头正劲时曾说过,小说家就是明星。但从1989年以后,全社会都觉得文学很虚妄的,文学的荣耀突然灰飞烟灭。如果再谈文学有人会觉得奇怪:这几个人居然在谈文学?因此马原就搁笔不再创作小说了。有读者便认为马原在此前井喷式的创作之后就“马郎才尽”了。网络上就有了“现在有谁还记得马原”的帖子,这是一种感伤还是怀念,好像已经与他无关。

上世纪八十年代能是“先锋作家”,是多么荣耀的事儿啊!作为作家,马原不给自己定义,解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那是批评家、文学史家们的事。先锋作家们应该率先提出“怎么写”的问题,在此之前文学的主要问题是“写什么”。

1984年马原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继而他的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上下都很平坦》等作品开当代文学注重叙述形式之先河,并奠定了马原“先锋文学主将”文坛地位。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特别是结构主义的影响。他的“叙述圈套”名噪一时,用叙述人视点的变化来展示作品真实与虚构的转换,突出小说的叙述功能。在叙事形式的实验之外,他的行文中有关于人的本质的寓言设置,这也是一种经验之谈。

其实马原的经验方式是片断性的、拼合的与互不相关的。他的有些小说在时间上缺乏连贯性,在空间上缺乏完整性。马原的经验非常忠实于它的日常原状,马原看起来并不刻意追究经验背后的因果,而只是执意显示并组装这些经验。《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战争故事》分别组装了几段彼此无因果关系的偶然经历(或道听途说);《风流倜傥》组装了几段关于大牛的奇闻轶事;《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组装了一些神秘未明的日常小事;《错误》组装了故人往事彼此关联又错落难接的记忆;《大师》组装了一连串引人入胜的关于艺术、走私、遗产、命案和性的悬疑现象;《游神》则组装了围绕古钱币和铸币钢模的徒劳冒险。所有这些组装,都是逻辑不清的,只有表面前后相续的现象在透露若干蛛丝马迹,人们可以照自己的方式去理线索,也可能百思不得其解。这都没什么,因为生活对我们来说多半是如此呈现的。

马原在进行他的故事组装时,还是出一些遗漏的中间环节,他的想象力恰恰运用在这种漏失的场合。他仿佛是故意保持经验的片断性、此刻性、互不相关性和非逻辑性。这种经验的原样保持在马原的小说里几乎成为刻意追求的效果,比如存心不写原因,存心不写令人满意的结局,存心弄得没头没尾,存心在情节当中抽去掉关键的部分。马原的小说在这一点上酷似生活本身——它仅仅激起人的好奇,却吝啬地很少给好奇以满足。马原不像是卖关子,人为地留下所谓的“空白”,或者布下迷魂阵,心里对真相一清二楚。不,我想说马原是从来不甚明白他小说背后隐伏的真相的,一如他对待神秘的八角街本身。他知道了肯定会无保留地说出来(他对《大师》的真相就知道得太多太详细,所以忍不住地全揭露了),他不说是因为确实不知。马原小说所显现的经验方式,表明了马原承认了如下的事实:世界、生活和他人,我们均是无法全部进入的。是我们在那些现象之上或各种现象之间安置上逻辑之链的(别无选择),而这样做又恰恰违背了经验的本体价值,辜负了经验对人构成的永恒诱惑。

马原对经验的这种非逻辑理解,就必然相应造成了他故事形态的基本特点。既然在经验背后寻找因果是马原所不愿意的,那么在故事背后寻找意义和象征也是马原所怀疑的。马原确实更关心他故事的形式,更关心他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马原的故事形态是含有自我炫耀特征的,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开场里非常洒脱无拘地大谈自己的动机和在开始叙述时碰到的困难以及对付的办法。有时他还会中途停—叫、说中的时间,临时插入一些题外话,以提醒人们不要在他的故事里陷得太深,别忘了是马原在讲故事。

马原所讲的故事,虽然在该孤立的故事范围内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却耐人寻味地和其它故事发生一种相关的互渗的联络,这可以由他的小说经常彼此援引来得到证明——《大师》的开首提到了《风流倜傥》,《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里提到了《康巴人营地》,《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则提到了《西海的无帆船》和《中间地带》(这篇小说的作者之一居然就是姚亮本人!可见马原是个故弄玄虚的老手)等等——这样,马原的这一招术本身也构成了他故事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么一种非常罕见的故事形态自然是层次缠绕的。它不仅要叙述故事的情节,而且还要叙述此刻正在进行的叙述,让人意识到你现在读的不单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正在被叙述的故事,而且叙述过程本身也不断地被另一种叙述议论着、反省着、评价着,这两种叙述又融合为一体。不用说,由双重叙述或多重叙述叠加而成的故事通常是很难处理的,稍不留意就会成为刺眼的蛇足和补丁。惟其如此,我就尤其感到马原的不同寻常之处:他把这样的小说处理得十分具有可读性,其关键在于,马原小说中的题外话和种种关于叙述的叙述都水乳交融地渗化在他的整个故事进程里,渗化在统一的叙述语调和十分随意的氛围里。对此我的直觉概括是,马原的小说主要意义不是叙述了一个(或几个片断的)故事,而是叙述了一个(或几个片断的)故事。

马原把这种创作小说的方式当做自己的生命方式,希望读者看的时候像他写时那么认真。当他全力以赴倾注的劳动完成成创作被别人轻视时,他决定不再继续写小说了。他不能忍受自己投入全部心血的事情被别人忽视。写作不是孤芳自赏,写完把自己感动得不行,哪怕有一个读者也写……如果得不到读者的尊重,他就坚决不写。

许多年前,马原在《虚构》自序中,真实地吐露过心底里对不住那些“永无谋面机会的读者”:“几年下来,不写不算,出书也远落人后,内心自有一份苦楚一份难以言说的凄凉……我知道我曾经拥有你们,由于个人缘故今天又失去你们。” 他是一个为了写小说而来到这世上的人,于是,马原选择作别的事情,比如去同济大学教学。

马原善待并尊重自己热爱的事业,包括写作,也包括教学。他说:“我没有愧对生命当中曾为人师的经历,十年的教师生涯,我认真备课,两节课90分钟,我需要两三天来备课。所以这两本书是一点都不掺水的劳动,是我生命的记录。”在马原看来,进入高校任教的好处在于,至少可以将自己所得悉数传授给学生,“每当看到讲台下那一张张生动的面孔在听我讲课,我就觉得教书这事比写作有意义。”

马原在同济大学中文系开设了名著解析的课程,大致是故事构成式、叙述方法论和小说技法综合到一起。内容侧重点不在当代小说,在名著。所讲之课不做浪里淘金的事,只读“真金白银”。马原认为研究分析名著,越来越耽于理性,感性完全被破坏了。他在写小说时,是感性的,做教授时,又是职业理性,对写小说没有任何帮助,研究越深入,他觉得离小说家就越远。马原喜欢萨特的评论胜过他的小说,而加缪的评论和小说都是马原所钟爱的。

显得低调而神秘的马原,以推出《电影密码》和《小说密码》两本书作为他的“告别演出”。因为从此之后,马原的教学生涯将划上一个句号。这两本书的问世,也证实马原依然保持着一个作家的敏锐与深思。

《电影密码》和《小说密码》代表了马原近些年的关注重心从文学转到了文学与电影并重,也是其多年来对写作和观影的总结。他还曾把自己的小说《游神》和《死亡的诗意》改编成一部电影,自编自导,由先锋魔幻作家扎西达娃主演,另外还请来牟森、阿来等文化界名人参演,但后来也因种种原因没能上映。在《小说密码》中,他花了大量笔墨谈新时期文学,包括文学潮流和不同阶段涌现出的代表作家。他还从杂志和出版社编辑以及影视媒介的助推等不同方面,解析了各种媒介在文学书写中所起到的作用。他同时也用调侃的笔墨,从旁观者角度分析了“先锋文学主将”马原,把自己的往事和想法抖了个干净。

《小说密码》和《电影密码》结集了马原近些年在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当老师期间,对写作、阅读、观影的思考与总结。《电影密码》则由《剧本的秘密》和《解密电影大师》组成,论述了剧本中的人物、故事、结构等,与此同时还对安东尼奥尼、希区柯克、卓别林、曼彻夫斯基等著名电影大师的名作进行解读。虽然开始了从文字到镜头的转换,但马原最为熟稔和最愿意谈的,还是文学。在《小说密码》中,马原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详细阐释了小说的表与里、小说虚构中的时间、小说的现实与虚构、小说结局的十三种方式等,并对陈村、余华、苏童、贾平凹、刁斗等当下著名作家的作品逐一进行点评。有趣的是,对于既不是熟人也不是朋友的贾平凹,马原在其最受批评的时候,公开对其予以肯定,其理由是:贾平凹的《废都》把无聊写到了极致。他认为余华的《兄弟》,在传统阅读出现问题、新的阅读方式没有出现之前,成功地获得了大批读者,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在如今传统小说阅读发生巨大障碍的情况下,余华能用《兄弟》当一个敲门砖,获得那么多的读者,是很了不起的事情。”马原认为纯粹的文学批评在这十几年变得很窄,有抱残守缺的问题。因为北方人爽朗的性格,也因为新时期文学开始没多久就站在了一个极特殊的位置,马原在作家圈子里人缘极广。马原在《小说密码》里提供了一部相当有趣、别致的当代文学史。此外,他还从杂志和出版社编辑,以及电视电影的助推等方面解析各种媒介在当代文学史书写中起到的作用。这样独特的视角,在专治文学史的学者笔下也很难见到。

马原认为,这两本书并不属于真正的文学创作范畴,因为这些是他在教学中的总结或是在某些场合的关于文学话题的演讲们整理出来的。马原表示,尽管听书名似乎有点学术味道,但行文是随笔式的,文风也是轻松活泼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生涩或枯燥。他在向读者传达的是关于写作的技术,“技术并不排斥感性与灵感。相反,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小说和电影与任何艺术一样,最重要的都是天生的悟性。但悟性是一个人的天分,无法后天培养,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从技术上进行自我训练。”

虽然马原中止了小说的创作,但对文学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他眼里,优秀文学作品分几个层次,依次为深入浅出、浅入浅出、深入深出,至于故弄玄虚的“浅入深出”,基本就不入流了。

 

 

相关阅读: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又回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