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的恋乡情结

(2007-12-26 09:26:15)
标签:

情感故事

故乡情

老屋照片

情感

分类: 想说就说
父亲的恋乡情结
 
父亲的恋乡情结
 
父亲的恋乡情结
 

父亲的恋乡情结

1118,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年近耄耋之年的父亲,在三弟的陪伴下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又踏上了回乡之路。

父亲生于1929年,山东阳信县陈家村人。虽然离开老家50多年了,却一直对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的那片土地―――他的老家念念不忘。

父亲的老家位于鲁西北平原的黄河三角洲。现在是中外闻名的“鸭梨之乡”。改革开放前,这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可父亲从来没有嫌弃过自己的老家穷。50多年里,几乎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即便是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也不例外。5070年代,那时交通不便,路也不好走。加上我们家的日子过得异常窘迫,父亲只能骑着自行车回老家。从早上天不亮起身,180公里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路程,经过一天的颠簸才能到家。80年代,我们家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父亲回家的交通工具便换成了轻便摩托车。到了90年代,交通便捷,公路宽敞,于是父亲就改乘长途汽车。如今不同了,村村通上了公路,父亲坐上了以前做梦也没想到的孩子们自家买的小轿车,愉悦心情溢于言表。

每次从老家回来,他总是重复着同样一句话,“老家变了,和以前不一样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父亲在目睹家乡发展变化的回归路上日渐衰老,然而对家乡的思恋之情却有增无减。这次回老家,父亲的身体不是太好,可他还是执意要回去看一看。无论母亲和家人怎样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劝阻,都无济于事。倔强执拗的父亲归心似箭,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老家。

对父亲如此执着地眷恋着家乡,起初我诧异不解。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蓦然之间,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慢慢理解了父亲……

老家有父亲的老屋,儿时的记忆。陈家村是一个不大,不美,也不怎么富足的小村庄。它没有歌中如画韵般的小桥、流水,没有沁入心脾的山林景色。然而,在父亲眼里却不然,那是一个让他魂牵梦绕,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小村庄。

在村子的最东头有一幢用泥土和麦草筑成的低矮土屋和一个用土坯垒起来的小院子。这便是父亲的故园老屋,也是他的出生地。弥漫着古拙气息的老屋,象位风烛“老人”。有着斑驳的痕迹,透出一种苍凉的素朴。也许父亲那浓浓的恋乡情结感动了这位“老人”,久经风雨,依然顽强地站立着。默默地守候着“游子”归来的时光。

老屋是父亲回家必去的地方。两年前,我们全家陪着父亲回了一次老家。也许是触景生情,见他在老屋前走来走去,然后,伫立在老屋前。我知道他一定是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着那已逝去的岁月和亲人的容貌。然而,物是人非,他心头自然怅然若失。

老屋收藏着父亲太多的记忆,贮存着岁月,生命和血脉轮回的故事 ……。

老家有父亲青春的足迹。父亲离开家乡之前的那些岁月是让父亲颇引为自豪的一段经历。父亲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但开明的祖父、祖母省吃俭用还是让四个孩子中惟一的儿子念了几年私塾。父亲聪明好学,能写会算,在当时也算是个识文解字的文化人。父亲早年曾在阳信县委土改队工作;1948年调清河支队参加了济南战役,经历了枪林弹雨的考验。至今,我们家仍然保留着父亲穿着军服的照片,照片上的父亲神采奕奕,踌躇满志;后来调到阳信县粮食局任储运股长;1954年,国家取消了农村干部、军属“代耕”制度,因家中无劳力,经上级批准,自愿辞职回乡。回村后,担任了农业合作社社长;1956年,经县劳动局批准,被济南铁路局录用为工人至今。就这段经历,我一直为父亲没有连续计算工龄;没有享受建国前的待遇而多少有些惋惜。但父亲是个心胸宽广,知足常乐,与事从不过分计较的人。在我看来,父亲的青春是无悔的,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家乡,献给了革命事业。

老家有父亲割舍不断的乡情和亲情。自离开家乡的那一天,父亲一直没有忘记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时刻萦绕在父亲的心头,家乡的点滴变化都会使他心头激起兴奋的浪花。

平时,沉默寡言的父亲,只要谈论起老家的什么事,他立马会神彩飞扬。尤其是说起老家的变化和他那段青春岁月时,他会兴致勃勃地侃侃而谈,滔滔不绝……

父亲对待有求于他的家乡人,总是不遗余力地尽自己所能。无论亲戚朋友,还是邻居乡亲,他都热情接待,前后奔波,多方协助。

从小到大不曾记得父亲为我特意买过什么东西。可他对家乡人却慷慨有余。每次回家他会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买上一大堆吃的、喝的、用的。还让母亲精心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穿戴的衣物。

记忆里,老家的人经常来我们家小住,多数是来济南办事或看病的,也有专门看望二老的。那时家里生活拮据,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可父母宁愿亏了我们这些孩子,也要让老家的人吃饱。有时还带他们到大明湖、趵突泉转一转,临走时还要买上车票亲自相送。

父亲是个平凡而普通的铁路退休工人,每月不足千元的工资。现实决定了他不可能对家乡有多大的善举。也许对改变家乡根本就无能为力,但父亲用他微薄的力量和那颗朴实无华的赤子之心思恋着,关注着自己的家乡。至少也是一个有良知的没有忘本的农民的儿子。

老家在父亲心中是一种温馨、一种幸福,它是父亲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精神家园。

 

     父亲的恋乡情结

 

           (  这张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00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紫罗兰(咕咚姥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