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不吃苦能成才吗?

(2011-01-29 03:02:32)
标签:

杂谈

育儿

分类: 育儿

 

近来美国华人家长虎妈的育儿回忆录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各国家长尤其美国妈妈的愤怒、反对和指责。虎妈据说是采用自己母亲当年教自己的法子,非常强势与专断,如把不想练琴的三岁孩子推在雪地挨冻等等强迫手段作为育儿的主要方法。孩子幼小,在体力上无法反抗大人,在行动上不得不听大人的,但是,当孩子委屈从命时,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遭到了无情践踏,将来必然出现各类心理问题,也必然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类高压下长大的孩子一般有着如下成长规律:儿时怯懦内向怕事,青春期严重逆反,在职场要么专断妄为,要么唯唯诺诺人云亦云,与配偶关系霸道难缠,当家长后武断高压,焦虑暴躁的性格和各类心理疾患是这类人的必然下场。更可悲的是,智商是遗传的,无论家长怎么逼迫,也不管孩子多么勤勉,没有基恩支持,一般人是当不了贝多芬、毕加索和朗朗的,倒是把本可以和谐平顺一生的孩子给毁了。如果逼迫与强势能造成天才,那以泱泱之中华岂不出现上万诺奖得主?事实是否定的。可见虎妈的法子不但让孩子成才不灵,而毁坏孩子倒是没商量。

 

常有邻居跟笔者抱怨,孩子借口太难而罢学吉他、而不学第二语言等等,这事引起了刘姥姥的高度深思。作为育儿者,既不能如虎妈那样不顾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去强势逼迫孩子,又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无所事事,怎样才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呢?跟荷妈讨论后,刘姥姥突然茅塞顿开:奶奶从来不曾教荷爸勤奋但荷爸却是个热爱工作的人,他从不懈怠,而他并没经历过如刘姥姥过去那般炼狱的日子。那么荷爸的成功是什么原因?

是乃父的样板作用!

 

许多网友都认为笔者如今的作为是过去历尽艰辛坎坷和危难带来的;许多爸妈担心当下孩子没有吃苦的机会而无法成功。真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幸福和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钱多?钱多就幸福了吗?

当今不乏有钱人,可是,钱多能让人有房,但不能保证学会管理大房的能力,反而房子越大越混乱难办;钱多能吸引美女,但不能保证男女关系顺和满意;钱能让人有事做,但不能帮人学会抗压,而有钱往往意味着杂事更多;钱多让人多有追随者,但不能保证识别真伪之人;钱能让人住进好医院找到好医生,但不能保证不患心理症、慢性病和肌肉病,这些病,再好的医生也治不了。可见,钱多与幸福不能画等号。

 

看书?看书多就能幸福成功吗?

笔者有一熟人智商高、学历高,挣钱不少、看书很多,但他的人生无论如何算不得成功,为什么?她郁闷孤独生气多于开心开拓创造。这又为什么,她心理习惯不好,不善于思考。看书多并不能自发启动独立思维能力,而没有思维能力的人不论学历多高、读书再多,都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充实感。

 

去艰苦地方劳动锻炼就能做“人上人”吗?

劳动是苦的,劳动让人肌体勤快,能让人学会修整花园、种菜栽树、做饭洗衣收拾家务,但依然不会让人自发产生独立思维能力,倒很易让人碌碌无为庸庸碌碌。

 

有钱难,更难的是既有钱又有闲。有闲才能让人做自己爱做的事,不必为了挣钱放弃爱好;有闲才能让人关注美、盯住树上那只彩色鹦鹉看上半小时;有闲才能让人想旅游就旅游,不必匆匆来去、奔命胜景;有闲才能让人想到社会责任感,为未来做些有益的奉献。这样的“富贵闲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那么,怎样让孩子成为如此成功的人,不吃苦成吗?不逼迫行吗?当然行!诀窍便是让大脑勤快。

 

大脑勤快了,身体也就勤快了,因为肌体在行动前都必有思维先行的。更重要的是大脑勤快了也就乐于思考了。会独立思考的人自然有创新和开拓能力,勇于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写别人没写过的主题,创作别人做不出的新颖歌曲和影视,乃至创新前人没做过的菜肴,种他人不知道怎么种的花菜。会思考的人懂得如何让自己开心爽意,遇到艰难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肌体有毛病知道怎么纠正,有了坏习惯怎样克服,怎样利用书里的警句箴言指导自己。大脑勤快的人必不会去寻求低等感官刺激:酗酒、赌博、抽烟、泡妞、吸毒、贩毒,让自己身受苦虐。心勤是正向个性的源泉。

 

如此说来,成功不等于有钱,快乐不等于富贵,但只要有着爱思维的大脑,谁都能开心如神仙,归根结底,大脑才是你自己的主人。何况,有着非同一般深刻思维的人,想不成功都难,想不发财财都会自动跑过来。

 

如同人世一切,重在人生早期。勤快的大脑是从小培养的,爱思考的大脑是儿时建立的。建议爸妈们:

1、当孩子还不会说话时,与配偶交谈就要多说为什么:“真怪,这是为什么?”此话是必须要经常挂在嘴边,孩子自会听去,必会在一旁想:“真怪,到底为什么?”如果此前爸妈没有说“为什么”的习惯,现在赶紧说,即使你知道答案也要说,最好不给孩子答案,留着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去养成爱探讨为什么的习惯。

2、让孩子博览群书,不止看小说,还要看名人传记,尤其要逐步过渡到能看论说文。论说文含金量高,能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思维营养,让孩子思想得到启迪。这一阅读阶梯是逐步的、自然的。家长的任务是给孩子树立看这些书的样板,而且要给孩子供应这类书,但不应唠叨看书看书看书。

3、为了防止孩子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给孩子建立肌体勤快的习惯:从小不但要让孩子爱好文体活动,还要培养孩子喜爱做饭切菜种花收拾房间自制玩具……,总之,孩子动手动胳膊动腿的机会越多,实践的机会越多,就越有助于大脑勤勉。

4、培养孩子建立“思考时刻”的习惯,请看下面的故事:

年轻人问大师:老师,我怎样才能取得如您一样的成就?大师问:你上午做什么?年轻人说:工作。下午呢?工作。晚上呢?工作呀,我很勤奋的。大师说:你一天到晚工作,没有时间思考,哪能有骄人成就?

世上多少人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换来的却只是碌碌无为、芸芸一员,为什么?正是因为不会思考。大脑与肌体不一样,肌体可能用乏,但大脑却越用越灵光。笔者在此现身说法,尽管刘姥姥已经年近七十,脑子却比以前灵活,而且有越来越灵光的趋势。这是否对你有点儿启发?

建议从孩子七八岁起,让他们每天思考十分钟,逐渐增加到半小时。这个习惯只要家长有样板,孩子就会做:比如,静静地躺在一隅陷入沉思,孩子必好奇而问你在干什么?回答我在思考。孩子自会学得去。

5、坚决不逼迫孩子,而是给孩子树立勤奋的样板,但要有耐心,耐心地等待,将来,孩子必然与您一样是勤奋的人。每个孩子都是模仿的大师,孩子跟爸妈一起的时间最长,他们不模仿爸妈模仿谁?此外,如果您及时发现孩子有某项天赋并有意培养,您的孩子必将成大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公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