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天涯逍遥人的文字

(2007-11-25 16:26:23)
标签:

文学/原创

 
http://blog.tianya.cn/blogger/template/14/images/pic_blog_17.gif

  荒漠玫瑰——刘维隽和她的人生之路  
2007-11-10 星期六(Saturday) 晴
 
 

作为197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几乎没有什么记忆地经历过或长或短的处于“文革”尾声的童年。对那个时代的想象需要我们在日后的不断阅读中得以丰满。经受过大学教育的我们不难得知我们的师长在苦难的年代里如何地奋发图强,他们中的许多人那时要在不同的地方完成一天的重体力劳动之后再在如豆的灯光下努力地自修,然后在1970 年代末考取大学,开始生命和事业的迈进。
差不多是在1973年左右,在荒凉的新疆戈壁滩,被离婚困扰的年龄将近三十第一个孩子已经出生四年处在生命低谷中的刘维隽得到了一本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的书——《增强自信力》,这本书令她彻夜难眠,但不再考虑自杀。因为卡耐基告诉她,知识就是力量。她回忆起自己的过去,下定决心,绝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上世纪40年代,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到了五六十年代,她被定为黑五类,因此根本不可能被大学录取。可是到高中毕业时,刘维隽几乎读遍了当时中国翻译过来的所有西方著名作家的的文学作品,这在他的同龄人中极为少见。我依然要充满敬意地列出这一串冗长的作家的名字,这和我们的阅读记忆时有相关: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莫泊桑、福楼拜、司汤达、乔治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车尔尼雪夫斯基、伏尼契、肖洛霍夫、莱蒙托夫、高尔基、屠格涅夫、奥斯丁、马克吐温、狄更斯、夏绿蒂、萨克雷……她在作家们精深的文字教诲下健康成长,长成了一个“精神人”—— 以精神价值为重,以人性为本,以自然为上帝,自尊和生命高于一切。和世俗的人们相比,她是那么地不合时宜。但是,她又是那么地珍贵。
1965年,21 岁的刘维隽为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主动来到新疆戈壁滩进行自我改造。一次红卫兵运动中,她所有带来新疆的书籍几乎全被烧毁。整整八年无书可读,她还要整日地劳动。
受到卡耐基鼓励的刘维隽想起自己八年前曾经埋在床底下的高三英语课本,幸好,课本完好,她开始偷偷地学习,一盏智识的明灯在她眼前燃起。于是这本英语书成为刘维隽武装头脑的知识和力量。她自己也想不到这一想法和行动将会对她以后的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艰苦的环境中,刘维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思考,自我修炼,为将来积蓄力量。之后,她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先是调到乌鲁木齐当小学老师,后到青岛做中学和大学老师,其间,磨难重重,令人叹息,令人振奋,同时又让人对她感佩不已。
刘维隽天性善良,仁慈地对待一切。然而,她的感情生活却屡遭不幸。她先是嫁给了婚后粗俗不堪的王培成,再就是小肚鸡肠的简潇生和莫明奇妙的张富贵,她被情感的漩涡裹挟而下,每况愈下,其中更掺杂了哥嫂的落井下石。最后他遇到了小自己十九岁的还是她学生的小天,这一段纯真的师生恋情令人深为震动,在世人白眼下,他们终成眷属。美丽的童话般的爱情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结局,婚后的小天竟然发展了自己情妇。但刘维隽仍然相信爱情是美好的。在情感方面,她被自己的天性所引导,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或享受生命,或起而奋争。她仍然不会忘记,当年初到戈壁滩,有一次迷路快被渴死的她,被一位英俊的哈萨克少年塔吉克所救。坐在马背上的她被塔吉克紧紧地抱着,苏醒后发现自己被塔吉克热烈地拥吻,于是她尽情地享受着这天赐的快意与浪漫。
最后,刘维隽移居南半球的新西兰,找到了自己一生幸福的归宿,嫁给了奥克兰大学教授岩恩,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是刘维隽人生故事的真正结尾,但她的人生传奇并没有结束。经过刻苦的努力,刘维隽现在已经是著名的华裔英语作家和演讲家,在教育学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也许,刘维隽代表着中国女性某种善良或纯真的天性,并且在不屈的自我抗争中显现出了它真正的力量,它体现在生活中、爱情中和事业上。这种天性在长久以来似乎都是用来被践踏的,在恶的力量的对照下,它虽然美丽,却是那么的渺小。在中国,很少有人用强大来表达它,诠释它,以致许多的人或许已经丢失了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