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时评·热点
文/陈辉
http://b68.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d9c38ba7df79303d87dfed5016f85de240a2268bde9dd795711c4ee39c521561fad661536b223003382f881219ad76d8f33ce517c9e16048879c544733a4cdc2e42666a1a2f4e19537ab5ef9e0e67b8acaef001a&a=68&b=68
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终于被停职了,他创造的两句销魂的“高铁体”,依然在耳边缭绕,一句是“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另一句是“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
翻开王勇平的履历,我们会发现,他并不是一个没修养、少文化的人,他不仅拥有本科学历,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写下了《彼岸掠影》等作品,此外他的书法水平亦不俗。
然而,从“文青”到千夫所指,这个跨度是否有点太大了呢?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最起码的悲悯之情、最朴素的真诚、最基本的良知,为什么也失去了呢?
因为,权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特别是当权力不来源于下,只来源于上时,它对人的扭曲是巨大的。这给了王勇平一个错觉,他不需要对下谦恭、真诚与歉疚,因为那与实际利益相距万里,他只需让上面感到满意,方能保证仕途畅通。
正是有了这种错觉,让王勇平带着为上面“平事儿”的心态出现在公众面前,他左遮右拦,曲意维护,都是在为上面而担当。所以,他没时间去了解公众情绪,没心思去调研大家意见,在众议面前,他想的只是打发过去、蒙混过关,而非真诚面对。于是,他本能地祭出了惯有的官腔,在他看来,这已经是他最坦诚、最人性、最发自肺腑的声音了。
从王勇平的失态中可以看出,他绝非个案,而是带有某种普遍性,就算王勇平停职了,也不意味着扭曲王勇平的那个环境已被改变,而根本问题没解决,一个王勇平倒下,还会有更多的王勇平站起来,只是后继者会更善于作秀,更善于伪装。因为在他们看来,王勇平的失败只是技术上的失败,只要解决了技术问题,那么,真诚、良知与悲悯,依然可以被排斥在外。
于是,我们将“培养”出有比王勇平更好的小说家,更好的散文家,更好的书法家,但他们依然不会用真正人文视野去看生命,他们的情感世界依然空洞,依然充满权力的傲慢。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即:如何才能提升我们的集体智商?作为个体,我们都有理性,都有基本的情感立场与道德坚持,可为什么当我们成为整体,我们中的一些人却失去了这些?一个盲目的整体,怎样才能避免走向悲剧?而作为个体,当整体出现错误判断时,又该如何去改变?
时代需要勇于负责的人,需要独立判断的人,需要坚持群众路线的人,需要穿越“含泪”、“做鬼也幸福”、“尽献苍生做党臣”的喧嚣,需要“不唯上,只唯下”的精神,而这是状元文章培养不出来的,这要靠大环境的不断进步。
不成功的文学青年王勇平即将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但愿,再没有下一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