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品质乐读
主荐○《藏锋:刘永好传》
记得十多年前,我到四川探望一位合作伙伴,途中经人安排,拜访了刘氏兄弟。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刘永好。当时,希望集团已经完成分家。这桩企业界的热点事件,也引起了我极大兴趣。
1982年,刘氏四兄弟以手上仅有的1000块钱创办“育新良种厂”——后来的希望集团就是从这里起步。兄弟四人在集团内扮演什么角色?老大刘永言任董事局主席,老二刘永行担任董事长,老三陈育新任总经理,老四刘永好任总裁。管理公司时能按照头衔来分工,各司其职吗?董事局主席和董事长有什么区别?——不难看出,头衔的设置目的是平衡,与分工无关,大家都是“一把手”。
实际上兄弟四人是按兴趣和特长分工:老大负责设备,老二老三负责技术和生产管理,老四负责对外的销售、公关等事务。“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哥儿四个吃苦肯干,有劲儿往一块儿使,事业很快打开局面。到上世纪90年代初,希望集团不仅领跑中国饲料行业,还排名中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一,同时,刘氏兄弟在1994年第一次发布的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上,高居首富位置。
为什么要分家呢?猜想原因:首先是四兄弟对公司发展战略看法不同。刘氏四兄弟最初创业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血浓于水,不分彼此。四个一把手,一旦出现分歧,该谁说服谁?想必刘氏兄弟会意识到:应该明确议事规则,这之前又应该明确产权。
1992年,四兄弟决定分开发展;1995年,希望集团进一步“划江而治”。不过,整个集团又没有分家,希望集团的冠名权和商标作为无形资产,仍为大家共有。至少从表面看,分家是成功的,刺激了公司业务增长:三年之内,分公司发展到130多家,年销售量也从当时的几十万吨增加到300万吨。
我从中琢磨出味道来,这种分家模式,完全在家族内部完成,实分名不分,核心资产共有,讲究共存和持续性,又不回避竞争,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也能看出刘氏兄弟对市场的深刻理解。
刘氏兄弟多年来“中国饲料大王”的光环不褪,并进入重化工、金融、房地产等行业,一直稳稳居于福布斯中国顶级富豪的行列。这正是因为,希望集团的分家,即便起因有强烈个人色彩,但客观上理顺了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使得希望集团从传统的家族企业,向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转变,进而走向公开化,逐步引入家族外的股东和管理人才,完善公司治理,建立起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避免因为人事和产权不明确出现的管理内耗,为发展扫清了障碍。在市场力量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希望集团得以占据先机。
规范化,透明化,明确公司的发展战略——从希望集团的这一转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新兴企业的发展脉络。
那以后,我和刘永好见面,常常是在各种各样的企业峰会或论坛上。作为民生银行的大股东方,刘永好免不了成为商业银行界和财经新闻关注的焦点,相对而言,在他老本行主导的变革常常被忽略了。2009年新希望集团销售了1200万吨饲料,在中国排第一,全球排第三位。我知道,刘永好怎么会满足于此呢?实际上他一直在不断优化新希望集团的战略,试图建立一个农业帝国。和刘永好始终是那么朴素的笑容不同,如今新希望的业务已经演变得相当复杂。他把金融引入农业产业链,利用资金杠杆撬动养殖市场,从而控制产业链上游,进一步试图建立一个从农户到渠道的产业链新模式。
创业初期,我也曾经从事过饲料贸易。站在那个时点上,怎么能想象刘永好“做饲料”会做成今天这个样子?世界人均消费肉、蛋、奶是中国人均消费的3.7倍,有足够大的空间任他长袖善舞。在这一点上,他当然不会在意曾经打拼、最终又离开了这个行业的我。不过,作为一个喜欢素食者的王石,想必就会让刘永好十分在意了。
http://s2/middle/4c4fef6bh9da24088e1d1&690
《藏锋:刘永好传》
周桦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