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20日
竞报
作者:陈辉
保护湿地,建设生态文明,在今天已成人们共识,这些年来,政府在保护湿地方面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做了大量工作。然而,据最新出版的《中国经济周刊》披露,中国湿地正面临着巨大危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湿地开垦面积达1000万公顷,沿海滩涂面积削减过半,全国各类大小湖泊消失上千,约1/3的天然湿地存在着被改变、丧失的危险。
湿地锐减,与城市扩容、高速公路兴建、围垦造田、污染等息息相关。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必然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可为什么我们湿地保护局面却特别严峻呢?这应检讨公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集中力量办大事,初衷是好的,但它与经济理性存有冲突。必须正视:资源靠权力来分配,而不是靠市场来分配,同样存有分配失败的可能。用相对开放、相对透明的市场来分配资源,也会出现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情况,那么,用相对封闭、相对内向的权力来分配资源,又怎能没有代价?
不应忽略,权力可能更高效率地完成建设,但也可能更高效率地带来损失,从成本的角度来评估,权力分配资源未必能保证利益最大化。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成熟的社会需要把权力放进笼中,更克制地去使用它。
任何一种资源的快速消耗,都体现了内部博弈的不均衡。湿地是“无主之地”,属公有资源,只能仰赖公权力的保护,然而,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当公权力本身就有利益诉求时,这种“无主之地”最容易受侵害,因为它没有利益代言人,一旦监管者与经营者媾和,这些资源可以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使用,必然导致滥用。
当然,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体制内部的手段,来防止这种破坏,但这对组织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必须加强信息交流、行政监管等。然而,只要利益驱动力足够大,那么某些地方会故意混淆视听,甚至无视规章制度,造成管理失败,总之,稍有监管不到,力度稍有不足,局面便不可收拾,今天挖湿地,明天挖森林,后天挖水利……长此以往,又怎能不陷入资源越保护越少的困境呢?
我国湿地资源本来就稀缺,国家对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依然出现了这样的结果,那么,那些监管不到的资源,又该如何?特别是像道德资源、文化资源、传统资源、信仰资源等,缺乏定量标准,是不是保护情况更糟呢?当这些资源被破坏了,我们的社会又将承受怎样的风险?
要保护,就要建立均衡的博弈机制,让无主之地变成有主之地,承认并尊重个体利益的存在,让公权力真正得到有效的监督,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否则,满足于小修小补、就事论事,也许短期能解决湿地困境,但其他资源困境的问题依然会此起彼伏。
http://s12/middle/4c4fef6bt75d18f2a709b&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