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竞报
作者:闾丘露薇
终于发现写书是太辛苦的事情了,之前却一点也不觉得。
好朋友夸奖我说,恭喜你,有进步了。我明白她的意思,因为之前出版的书,速度一直是让大家觉得惊奇的地方。关于阿富汗的采访手记,只用了十天的时间,而关于伊拉克的那本,也就是花了一个月。不过结果是,好朋友到现在才很认真地对我说:你真的要好好地写一本书了。一本书之所以称为好书,是当你看完之后,以后还会经常想到拿出来看看,你之前给我的那几本,看完之后,我再也没有看过。好好写,说不定能够成为一本教材。
感谢好朋友在多年之后,终于讲出了心里话,其实这正是我所想的。人总是需要进步,之前的书之所以写得快,那是因为只是停留在记述的层面,正面描述,确实是采访手记;负面描述,摆脱不了流水账的本质。只不过,因为记者这份职业的关系,因此去到了绝大部分人都去不了的地方,也因为这样,这些记述下来的细节,才有了特别的意义。
但是,作为一个记者,总是要从记述的层面向前发展的,这也是我自己在多年前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当2003
年被戴上了“战地玫瑰”的称号之后,我已经很多次告诉采访我的同行,我希望有一天,人们认识我,不再是因为我的勇敢,而是因为我的专业,以及我对事件的观察,最终分享我的观点。
这是一个漫长而且很艰难的过程,因为记者职业要求,在报道的时候,不应该加上自己的观点,要尽量保持中立,我所能够做的,就是在报道的时候,选择独到的角度,让自己从单纯的记述当中能够提升到观察的层面。观察和记述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利用自己的职业积累,迅速发现新闻里面最重要的那些点,也能够体现出自己新闻报道的独到一面。
从2005
年开始,因为被邀请的关系写起了博客,结果一发不可收拾,除了因为博客的互动性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发现,文字可以帮助自己锻炼思考的方式,而这些年来,博客也好、专栏也好,坚持的经验告诉我,原来文字是可以进步的,思辨能力也是可以进步的。
而要取得这些进步,除了努力,更重要的是沉淀。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是自己,从一个记述者,努力成为一个愿意思考的人。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脑子好像一部快速转动的马达,我可以听到转动的声响。我甚至相信,如果有一天这种马达的声音听不到了,那自己的人生一定会变得死气沉沉,脑子会开始生锈,从而无法感悟生命的精彩,世界的多姿。
这本书叫做《不分东西》,我是想尝试告诉大家,偏见是不分地域、种族的,偏见来自于对资讯掌握的多少,以及使用怎样的思维模式。很多时候,带着良好的出发点、善良的用心,同样会产生偏见,因为正是先入为主的立场,阻碍了个人用开放的心态去获取更多的资讯,甚至会对那些和自己的观点不符的看法产生抗拒,严重的,会质疑提出这些观点的人的用心。
思维是一种乐趣,分享思维的结果,并且愿意因为互不认同而进行辩论,那样的乐趣会更多。但是我们要警惕,资讯缺乏往往导致偏见,而带着偏见的思考以及跟随而来辩论,往往会导致争吵甚至分成敌我。
当思维变成一场战斗,辩论变成了武器,能否停下来反省自问一下,是不是因为,偏见距离自己太近?
http://s15/middle/4c4fef6bt9899d5a8e44e&690
《不分东西》,闾丘露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