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
竞报
作者:信海光
据报载,在最近的涨价潮中,各大超市也相继接到名酒五粮液即将涨价的通知,每瓶提价幅度高达50元。而五粮液给出的提价理由之一是“为满足消费者身份需求”。不知为何,此“满足身份需求”一说却让我联想到最近万众瞩目的治堵新闻。
由于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多,大都市交通拥堵已成世界难题。而“提高公交出行率”,应可算各界最有共识的解决方案之一。与世界类似城市相比,包括北京的中国大城市公交出行率一直偏低,大概在30%左右,而东京已达86%,巴黎是61%,伦敦是70%,香港更是近90%。
当然,其间原因有很多,讨论也不少,但有一条却经常被忽视,那就是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以乘坐公交为耻。五粮液可以“满足身份需求”,即便提价仍旧供不应求。公交则恰恰相反,即便票价低廉也被高达70%的出行者拒绝。
曾经的中国,汽车是奢侈品,驾车出行算是一种荣耀,一个炫富的道具,这导致了对车辆的过度利用。如今汽车已进寻常百姓家,但其观念却未必已随之升级,在乍富期的中国,驾车出行仍有旧时遗韵,其表现就是很多人说起搭乘公交来往往底气不足,甚至以为耻。比如,报上就见多了“记者驱车前往”的例句,而不见自承“坐特8路公交车赶赴”者;就本人来说,如果聚会结束被问“我送您回去?”一般也答之“没事,我自己打车”,而很少说真话:“前面有300路,正好”。皆社会风气使然,除非彼此熟稔。
搭乘公交出行既经济又绿色,理应成为一种时尚。如果以搭乘公交为荣或至少不以搭乘公交为耻的社会风气形成,在更冷静的消费博弈之后,想必购车者、驾车出行者一定会少很多。从这个角度讲,鼓励公交出行比起现行的一些治堵政策,实属成本低、代价小的一类。
对政府来说,引导公众树立一种社会风气往往比直接发布法令、政策解决问题更复杂,甚至代价更大。比如,要公众以搭乘公交为荣,政府应有表率,就好像公务宴请能够带动五粮液的“身份消费”一样,如果公务员也能身先士卒地积极搭乘公交车,必会形成示范效应,当然其前提是不能做秀。而更重要的则是,要保证公众在搭乘公交时能够保有适当的尊严,比如,把拥挤保持在不损害乘客尊严的范围内,使乘客不至于过冷、过热,不至于因等车、换乘而过于疲惫。这些问题,有的要以大规模投入为代价,有的则只须市政设计稍微人性化一些即可。
当然,酌情提高市区停车费用等适当的强制性辅助措施也必不可少。据报道,在东京,如果你想开车上班绝无阻拦,但很多车主却舍不得支付几乎与普通白领时薪相差无几的停车费,与此高昂支出相比,一些“满足身份的需求”也就能被先放一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