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盘点2007(之二):于丹 一个大众与精英挽成的结

(2007-12-29 17:47:55)
标签:

文化

分类: 记录
 

◇文化·偶像·符号

 

于丹:一个大众与精英挽成的结

 

    于丹说:“我只是被时代和文化选择的小小符号。”

    200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当于丹走上“百家讲坛”开始讲述自己的“《论语》心得”时,她还只是于丹,而不是任何符号。2007年让她完成了这一转变,持续将近一年的图书热销,以及由此引发的大规模“倒于”事件,都不仅仅是于丹一个个体引起的。当《于丹:游园惊梦》出版时,其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形象就更加明晰了。

    2007年,于丹不再是一个学者、教授,也不是畅销作家,而是一个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挽成的结点,二者在这里相连又分道扬镳。于丹及围绕于丹展开的各种事件,纠缠着2007年最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

 

○文化偶像符号之一

“传统文化热”

 

    仅仅用了7天时间,于丹击败了几年来登陆过“百家讲坛”的所有人,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被称为“学术超男”的易中天,可谓一夜成名。

    没有一例一夜成名是偶然的,于丹也一样。倘若将于丹置入一个完全独立的文化空间里,她也许仅仅是一个影视传播专业的大学教师,与传统文化并无关系,也不会走进公众的视线。

    当《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热销的时候,媒体报道中称于丹“生于书香之家”,“三岁开始练字,四岁起在父亲指导下阅读《论语》、唐诗宋词等经典,六岁开始写日记”;而于丹开始讲昆曲时,对她的介绍中又有这样的句子:“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于丹自幼喜欢跟随父亲听戏。”这是对公众人物最常见的粉饰手段,即便属实,也仅仅说明于丹是传统文化的“粉丝”或是“票友”,并不足以构成她成为公众眼中权威的理由。

    于丹的背后,至少暗示了两个近年来的热点词:“百家讲坛”和“传统文化热”。而若对“百家讲坛”进行细究的话,仍可以归结到“传统文化热”上来。

    2007年的“传统文化热”中,于丹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首先是其图书的销量,其实是其节目的收视率,这二者直接体现其受关注程度,也正是所谓“热”的证据。

    “传统文化热”并非起于2007年,但是对其进行追溯,我们在前几年也无法找到标志性的事件和人物。这是一个渐热的过程,电视、图书、媒体等多方面配合,造就了2007年的盛况。

    如果一定要找寻“传统文化热”的源头,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1993年俞心焦等人倡导的所谓“中国文化复兴”。那场十几年前的运动仅限于知识界与文艺界的一些言论,并没有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十几年后,“传统文化热”让许多人想起了那次运动,并重新以“传统文化复兴”来形容当下的“传统文化热”。

    “文化热”我们并不陌生。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热”一度席卷全国,然而20多年过去了,当时我们从西方横向移植来的诸多理论并未能在国内生根发芽。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浪潮,传统文化在此时受到关注也是正常的。著名学者何满子认为:“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比较浮躁,一些人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于丹对《论语》、《庄子》的解读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然而,将以“于丹现象”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热”称为“传统文化复兴”也过于乐观了,来自各方的批评与质疑说明,2007年的“传统文化热”实质只是传统文化的解冻与回暖,仍停留在大众关注层面,而没有真正波及学界。

 

○文化偶像符号之二

大众与精英

 

    在一份《2007阅读盘点》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2007年,‘文化’被隔离,文化迅速边缘化,文化群体与大众之间存在巨大‘无关’状态。”

    考虑到该文是一份“阅读盘点”,我们可以认为,此处作者所指“被隔离”、“迅速边缘化”的,并非宽泛意义上的文化,而是指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的精英文化。基于此,此种观点与“传统文化热”之间的矛盾,也就不难理解了。

    朱大可在今年8月的《竞报》采访中,称当前是一个“大众误读精英的社会机制”。之前,朱大可也曾将“超女”现象解释为“一场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反对”,他还认为,“导致‘学术超人’走红的唯一原因,就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断裂。”

    综合这些观点,我们似乎可以结论,在2007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彻底分道扬镳,这一点在伴随着于丹走红而持续数月的“倒于”事件中,似乎可以看的更加分明。

    于丹处于一个大众与精英的结点上。从她的身份来看,我们原本可以简单从其大学教师的职业简单将其归为精英,然而事实上,于丹在2007年所代表的却是大众。在回应“倒于”声音时,于丹表示,文化本来就分为塔尖的精英文化与底层的大众文化,大众也有分享经典的权利。

    因此,与其说“十博士倒于”是精英文化的内讧,不如说是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一场反对。与两年前的“超女”现象不同,在“于丹现象”引发的“倒于”事件中,大众与精英的主被动位置对调,也说明了大众文化正在由弱势转强势。“倒于”事件暴露出的,是所谓精英的话语权在逐步丧失。

    同样的现象出现在音乐界。 1019日,以阎肃、徐沛东等人为代表的数十位词曲作家联名发起“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的倡议。与“倒于”事件中的十博士相比,这次发起倡议的词曲作家在音乐界的分量更重,然而倡议并未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相反还遭到了许多批驳。在大众文化逐步占据上风的年代,所谓精英文化几乎成了笑料。

    朱大可在谈到大众误读精英的时候说:“民众虽然有问题,但是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问题还是精英本身。”而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于丹对《论语》、《庄子》的解读提供了一种可能。对于精英来说,他们也许确实掌握了对这些经典更贴切的理解,他们是站在维护经典原貌的角度去批评于丹的;然而对大众来说,他们关注《于丹〈论语〉心得》,重心则在心得上,至于是否曲解了原著的意思,与他们无关。

    “十博士倒于”最终被许多人评价为“可爱却又可笑”,于丹依旧在2007年接近尾声的时候获得了“年度传统文化传播贡献奖”。在“于丹现象”和诸多相关事件中,大众文化取得了绝对优势,这也成为2007年的一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并非是由事件影响大众生活,而是相反,大众的选择影响了事件产生的结果。

    与此同时,在这一年里频发的“精英内讧”事件,也昭示了其面临的危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