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邱华栋:我和王朔没矛盾

(2007-03-14 17:04:35)


 

从当代中国城市小说的角度看,王朔和邱华栋可能是仅有的两个具有真正城市感觉的作家 。一直以来,他们彼此独立,相互隔绝,拥有着各自的世界。
日前,媒体的一篇报道却挑起了两个作家间的论战,一时成为文坛的焦点话题。当事人著名作家邱华栋接受了本报专访,对这场矛盾却有另外一种论调。

作家的矛盾都是媒体炒作出来的

记:您与王朔之间的争论是如何产生的?

邱:我和王朔之间没有矛盾,这个事件本身是一场误会。一家媒体在采访的过程中误解了我的意思,撰稿时断章取义地引用了我的一些话,这篇稿件发表后,引起了王朔的不满,他马上通过媒体传递了他的观点,其中某些语言比较过激。我看到以后,当然很不高兴,于是又写了一篇回击的文章。我和王朔之间所谓的“矛盾”,其实就是这么点事。

记:您认为这个事情是媒体炒作出来的?

邱:我和王朔在私下已经就此事达成了和解,彼此也都表达了歉意。作家之间的矛盾没有媒体想象的那么大,有时媒体的反应过于激烈了。

记:您认为记者误解了您的意思,那么您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邱:当时媒体的问题是“王朔是否可以作为北京的城市代表作家”,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在此次城市代表作家的评选中,香港的代表是金庸,台北的代表是白先勇,但他们事实上并不是城市作家,他们能当选,主要还是靠名气大,在我看来,香港的西西,台北的朱天心更有城市特色,然而他们知名度影响了他们当选。所以说,评选“城市代表作家”是件没意思的事,比如王朔,虽然取得过很大的成绩,但他显然不能完全代表北京,尤其不能代表今天的北京,90年代以后北京日益国际化,这是王朔文学从没涉及的东西。相对于北京的变化来说,王朔小说中的北京是过去式,所以我用了“巨大的尸体”这样的形容,就是说王朔创作的成绩很大,但它对于今天的北京城市来说,是已经没有活力的东西了。

记:这个形容确实容易引起误解。

邱:我的评论实际上是针对“城市代表作家”评选这件事的,并不针对王朔,但记者忽略了我的主要意见,过分强调了“巨大的尸体”这个的形容,以及我有关王朔的一些评论。

记:我是北京人,坦率说,我也不认为王朔可以代表北京文化,我从小在北京长大,同学们的性格是各种各样的,很难一概而论,特别是这些年,北京文化的变化非常大。

邱: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在上海不管多少年你都是乡下人,在广州不管多少年你都是北佬,但到了北京呆几年你就成了北京人。”北京的文化是比较包容的,特别是90年代以来,北京文化更加多元化,分出了很多层次。我有一个韩国朋友,在北京生活了6-7年,他坚持认为自己是北京人,虽然他的国籍还是韩国的。再比如茅野裕城子,就是写《韩素音的月亮》的那个日本女孩,她也把自己当成是北京人。所以说北京文学很难用一个人来代表,既有刘心武《钟鼓楼》的北京,也有石康《心碎你好》的北京。

记:在此次争论中,许多人都很关注你和王朔之间的个人恩怨,不知道是否真实?

邱:我和王朔没有什么个人恩怨。在文学创作上,他可算是我们的前辈,对我们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过去我们一起参加过几次笔会,在酒吧中也一块儿喝过酒。王朔是个很可爱而有趣的人,他语言幽默,游戏精神非常强,他有时面对你突然狡诘地一笑,充分透出了他天真的一面。这六、七年我们之间没有什么来往,各自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可能在沟通上有些不够吧。

王朔的复出令人失望

记: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这么说,我对王朔这次复出感到非常失望。

邱: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感觉,似乎他已经不是那个我们熟悉的王朔了。比如他批评了许多80后的作家,其中个人意气的成分多了一些,显得不是很客观,此外,个人私生活的东西透露的比较多,似无必要。

记:80后作家确实存在一定的弱点,但类似人身攻击的评论,实在也不是很高明。

邱:对80后作家,应该更客观地去看。比如郭敬明,他的语言非常好,起点很高,但缺点是结构能力比较差,许多作品片断写得很漂亮,然而不会讲故事,这迫使他不得不去引用别人的故事架构,最终出现了“抄袭”的问题;此外像韩寒,他的短文非常精彩,将来有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潜力,甚至可以做一些时事批评方面的文章,但他的虚拟能力有待加强。80后作家普遍的缺点是在人生体验上有缺陷,如果加强这方面的能力,他们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记:很多人认为,王朔只是一个流行作家,您是否赞同这个看法?

邱:说王朔是个流行作家,这就把王朔看得太低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王朔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解构性,在当时的大环境中,王朔的小说是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的。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王朔小说的地位不能被忽略。王朔小说的语言很漂亮,他用方言解构了一个时代,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非常大。不否认,王朔的小说具有一定的流行性,但不能因此说他是个流行作家。

记:单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王朔作品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您是否也这样认为呢?

邱:王朔小说的结构能力不太好,但他的一些中篇还是很精彩的,从语言到形式感都很不错,他的风格可能不太适合长篇。在我看来,王朔是一个才华型的作家,有点像杰克·克鲁亚克(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

中国文学需要真正的大师

记:如您所说,您与王朔之间所谓的“争论”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误会,却被媒体炒作成轩然大波,这从某种角度看,是不是意味着今天中国文学已经失去了人们的关注,只好依靠炒作来引起读者的兴趣了?

邱:似乎也不能这样看。今天小说的读者还是比较多的,从每年图书行业的发行统计中就可以看出来,一些小说的发行量还比较大。应该说,商业化对中国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使得读者更关心事件型的作家,而不关注沉思型的作家。而在法国,一些出版社一次的开印量只有500本,这能更好地保护那些小众作家的创作个性,相比之下,中国目前太商业化。以曹乃谦为例,其实过去他的作品就很好,但没有人关注他,书也出不来,而诺贝尔奖金的评委马悦然称赞了他之后,出版商又抢着印他的作品。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将来谁也不会去潜心创作了,大家都只是去炒作自己了。

记:是不是可以这样看,中国今天有个性的作家正在减少?

邱:也不能那么说。老一代的作家中的莫言、格非等仍然保持了很强的创作力,比如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在结构和叙事方面非常有趣;而年轻作家今天也层出不穷,许多作品也很好,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不必看得太悲观。关键问题是今天大家的视野更宽了,对作家的要求也更高了。比如我自己就有几万本藏书,加上多年做编辑,看的东西越多,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也就越高。坦率说,我对自己的长篇也很不满意,有时也感到很灰心。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作家不得不面对世界文学的挑战,相比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中国作家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甚至一些作家还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过去作家是以中文这个小圈子为背景的,今天要以世界文学为背景,相比之下,我们个性突出的作家确实不多。

记:您认为,与世界文学相比,中国作家的缺陷在哪里呢?

邱:本周一,意大利有个叫艾柯的作家来华访问,大家可能都还没听说过这个人。他的作品《玫瑰的名字》在全球卖了1400万册,这个作家很厉害,他是当代哲学家、神学家、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家中收藏的古代宗教文献就有4万多册,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大师。像这样的作家,中国目前就没有,在文化小说、知识小说方面,中国作家都不太理想。我觉得,这是世界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以《达芬奇密码》为例,它就是通过一个流行的形式,将一个文化的谱系展现给读者。相比之下,中国的作家在这方面的积累比较浅薄,许多创作只是满足于“青春期分泌物”的水平,从世界文学的角度上看,这样的作品就显得非常浅薄。

记: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中国文学正在呼唤真正的大师级创作?

邱:是的,只有这样中国文学才能真正与世界文学发展接轨,中国文学特别需要文化大师级别的小说家,需要更开阔的视野,能够真正打通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这是今天世界文学发疯的主流,也是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邱华栋,男,当代实力派作家。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祖籍河南西峡县。16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88年被破格录取到武汉大学中文系。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在《中华工商时报》工作多年,现为《青年文学》杂志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