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松绑地方为何谨小慎微
(2014-06-23 08:02:43)本月10日,“沈阳全面取消楼市限购政策”的传闻在网上甚嚣尘上。但12日该市相关部门出面澄清其并未全面取消限购,闻此消息大众纷纷惊诧“沈阳限购放松仅实行了一天”。沈阳限购到底有没有取消,后经调查证实,个别政策条款进行了微调,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限购对象从原来的以家庭为单位改成以个人为单位。这意味着沈阳一个家庭限购政策实施时只能购买2套,调整后可以购买4套。
取消限购从最初的传闻,到最后的相关部门否认,直至最终的间接证实,这样的新闻并非发生在沈阳一地。年初广西南宁、安徽铜陵、以及浙江等地都出线了楼市政策的微调或松绑。但这些政策出台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各地都不敢正面承认楼市已放松限购。一旦政策调整后被媒体曝光,总是出面紧急否认,正如业内纷纷传言,如今相关部分调整限购,必须遵从只能悄悄的做,而不能大张旗鼓的说。
取消限购地方为何要谨小慎微?不妨分析一下当前的楼市,看限购到底要不要取消。2010年国务院出台“新国十条”,目的有二:一是抑制当时疯狂上涨的房价,二是打击房地产过度投机行为。政策出台的背景是有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新房价格累计涨幅达到创纪录的24%。随后政策层层叠加,限购加上限贷,除一线城市之外,确实起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打击楼市投机的作用。
但限购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可忽视,由于需求被严重抑制,楼市进入2014年以来,市场严重降温,尤其二线(包括二线)以下城市尤为明显。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患有严重的依赖症,由于缺乏可替代的支柱产业,房价下降带来的是地方土地出让锐减,出让金收入应声下降,房屋交易税费严重缩水,从而给上述城市带来财政、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因此如果房价“硬着落”,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难以承受经济下滑之痛。
在此背景下,限购就如同一根如鲠在喉的骨头,卡在地方土地财政的喉咙中。不吐不快,所以2014年,全国各地出现取消调控,助推楼市复苏的“隐形”政策就不足为怪了。且限购取消不是“星星之火”,如果楼市继续走下坡路,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加入到限购取消的“大军”之中,救市名单会出现“燎原之势”。又回到老问题,既然考虑经济增长、缓解地方财政紧张,为何不正式发文,而非要小心翼翼?
到底是何原因,是因为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楼市问题上,并未像上一届高举“调控”大旗,但也未明确表态要明显放松。正是这样的态度,让一些地方摸不着头绪和方向。李克强总理曾经明确表态: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如果按此逻辑,楼市的行政调控应该转换成市场调节,所以限购放松应该顺理成章。但作为房地产主管部门的住建部,在经历过领导调整后,对于限购是否放松问题,是否应该发文作出统一指示,但时至今日音信全无。
2014年楼市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分化”,这不仅体现在各城市的房地产发展、成交和房价的分化上,还体现在政策的分化上。在房价上涨时,出台房价“限涨令”,而今年局部地区房价下跌时,市场遇冷时出台房价“限降令”。相关部门的权力之手继续干预房价,说明行政调控继续存在。至于高层所言的市场之手,能否出手全面取消一线城市之外的限购,让地方不再遮遮掩掩松绑限购,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