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该对农村留守老人尽孝
(2012-10-23 09:42:24)
标签:
房产 |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应该是普天下老人登高望远,赏菊祭祖,儿孙绕膝的幸福节日。早晨来公司的路上,广播里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不少节目都在采访老人,按照贵国的模式,被采访对象无疑是幸福的,快乐的,这些老人很多都是城里人,有社保,有退休工资,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但不要忽视了一群人,那就是中国的乡下老人,他们到底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有多少人去关注过吗?在安徽巢湖,一个最普通的山村里,就生活着这样一群老人,由于地处传统农业区,没有山海资源,这里的人千百年来以农耕为生。在高速发展的贵国,村里超过95%的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当然方式不同,有的是通过读书上学去城里打工,这就包括本人;更多的人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就出门打工。
这个村里户籍人口132人,但实际居住人口不到30人,剩下的人分为三类:一类是基本丧失劳动力的留守老人,只要能出门的,甚至我70岁的本家大伯也跟女儿女婿到北京看工地,都到城里干活;还有一类就是留守儿童;最后一类人群是农村妇女,这些妇女之所以留守,主要原因是丈夫在城里混的一般,混的好的差不多老婆孩子都接到城里了。
不要怀疑我的数据。这年都是今年清明期间我回村里一家家统计的。村里的老人生活很简单,做饭、种地、睡觉。每次回村,一位同学的父亲都要主动过来和我聊天,他是村里最热心的人,因为当年当过兵,认得几个字,是大队会计。村里谁家孩子出生了,哪个老人去世了,他都认真的用本子记着。记得有次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是积德的好事情。
从小学到高中,我和他女儿都是同班同学,记得每年中考、高考期间,他最热衷的事情就是今年的作文题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出,应该怎么写。当然以他的水平,都未必能够把题目全写对。但他依然一往情深的关注,因为他的女儿也要中考,也要高考。88.-90年代的村里,人多热闹,大家都称呼他为开心果。
在我们上高中的时候,村里人开始出去打工,而他和我的父母一直坚守着让我们读上了大学。后来村里人越来越少,他的女儿女婿定居上海,后来有了孩子,由于在上海租房,他坚持让孩子姥姥去帮女儿带孩子。而自己坚守在农村。每次回去和他聊天,劝他也去上海过几天大城市的日子。他总是乐活活的摇头:住不惯,还是农村好,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70年代参加过自卫反击战,受伤二等残疾。从80年代开始,肝出现了问题,去医院查了病因是肝腹水,但从来未住院过,孩子上学需要钱,按照他自己话,钱要花在刀刃上。听信一位老中医的话,说吃生泥鳅可以治肝,一直坚持到人生最末尾。泥鳅到底能不能治病,只有天知道,但村里人对此深信不疑,据我了解,村里至少还有其他几位老人都在偷偷用这个偏方。
2012年9月28日,中午吃完饭的他,坐在家门口摘花生。一边和路过的人打招呼,并互相询问着彼此的孩子国庆期间回来不回来。想着能见到久违的女儿外甥,在温暖的秋阳下,老人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但摘着摘着,老人突然就歪倒在门前,村里没有壮年青年,没有救护车,最后是本家三位40多岁的妇女租了一辆三轮车合力将他送到了医院。
但为时已晚,脑溢血突发,当自己的媳妇和女儿一家赶到医院时,老人已经被送到了太平间。这是贵国最普通的一位老人,在他们的晚年,没有医保、没有快乐没有亲情环绕周边,伴随他们的只有无尽的孤独。如今回想和他的聊天,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农村老人还图什么啊,儿女好了就可以了,自己有口饭,混吃等死吧。这是乐观还是悲观。当贵国逐步步入老年社会,还有多少这样的老人。悲泪无法自控!
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沈昌佳,安徽巢湖人,卒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