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为何要多生娃?
(2010-12-03 16:41:51)
标签:
农民祖屋癌症环境gdp产业园拆迁女性情感杂谈房产 |
昨日去北京西站送人,由于到的早,就在候车大厅门口等,看过往的形形色色的人打发时间。往往是在车站这样的地方,你才感觉到社会的真实。虽然不是春运时节,但候车人群还是以农民居多。当然,进火车站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被查身份证。
突然,有两个青年人抬着一副担架进来了。应付完警察后,他们千恩万谢的向候车大厅奔过去,看来火车就要开了。担架上躺着一个老人,全身被遮盖地很严实,只有脑袋露在外面。老人面色苍白,一双眼睛无神的瞪着身边这光怪陆离的世界。我不禁松了口气,万幸,他还活着。
如果没猜错,这位老人是几亿乡下人中的一员,抬担架的是他的儿子们。父亲患病了,算孝子的他们送他来北京看病。也许病重到不能康复,也许已经无钱治疗,儿子们只能把父亲抬回家乡去,在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过完最后的日子。可是他们买不起卧铺,而父亲病重只能躺着,于是想出这最原始的办法,拆下家里的床板,做成担架。对于穷人来说,这显然是最两全其美的办法。
几十年来,农村的楼房多了,农民家里有了彩电、冰箱之类的电器,但随之增加的还有各种疾病。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老家农村人患各种恶疾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是癌症。每个村里,似乎每月都传出谁家的谁50岁不到,就得癌症了这样的消息。由于缺乏预防观念和医疗条件,病人被发现时基本都是晚期,基本已经回天乏力。
很多农村老人,一辈子连省城都没去过,更别说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因为看病,才得以到大城市看一看。可就是这人生的最后旅行,迎接他们的往往还只是警察检查身份证和医生催缴医药费。癌症病人,基本上被宣判了死刑。病人家属,却基本上无能为力。明明知道是治疗无胜算,但亲人还是要竭尽所能对病人表达最后的爱和求得对自己的心理慰藉。这样的悲剧永不止息的一幕幕上演着。大部分人的结局就是一番辗转之后回到老家等待大限的到来。
触景生情,我眼前瞬间就起了一层水雾,也好像忽然理解了农村那句老话:养儿防老。虽然这种传统观念在计划生育的时代里一直被谴责为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虽然一些不孝子女虐待父母的事也常见诸报端。但细细思量,这句话着实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在面对严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不懈生存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耳闻目睹了太多靠不住的东西。最后发现,那些所谓的正襟危坐冠冕堂皇威武雄壮都是浮云,只有血脉的纽带是最可靠的。不依靠家庭不依靠子女,他们还能依靠谁?
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多养儿,是有现实意义的。一是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尚任重道远的背景下,可以减少家庭经济风险。逢有大事,众人拾柴火焰高,聚沙成塔也能解决大问题。二是在农村宗法社会还余孽未尽的情况下,孩子有几个兄弟姐妹,往往在村里就可以少受别人欺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母亲做了结扎手术后,经常会说:“你要好好学习,不然以后家里就你一个男孩子,别人会欺负你。”
中国的老百姓是很能忍的,而且特别能吃苦。虽然我们的GDP已经全球第二了,虽然我们的各种“会”一个比一个给力。但中国的农村,似乎永远和繁华、现代化不搭边,这距离有多远谁也说不清。几百年来,农民一直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生活得既麻木,又满足。
农民一辈子要想踏实活着,其实很容易。只需要三大硬件:一是耕种的土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风调雨顺可以获得丰收,好环境可以不得病或者少生病;第二个硬件是有栖息之所,不像城里人需要买房,有祖屋的农民是有依靠的;三是多养儿育女,养老看病有个指望。这是农民生存的三个基本支柱。
可悲的是,现在这三个支柱都有大厦将倾的趋势。生态环境的恶化让农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城市对土地的贪婪渴求,使他们连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祖屋也面临被拆迁的命运。一波接一波的城市化浪潮中,我们的父老乡亲正在丧失最基本的生存空间。二三线城市正在上演一出农民上楼的活剧,在一片形势大好的主旋律中,真正悲剧的是农民。
在山东某革命老区,那里正在成立一个省级开发区,将4个乡镇全部撤并,让农民全部上楼,然后整合出来的100平方公里土地,全部转为开发区。在开发区里,新区的行政中心就建设在这里,政府办公大楼之豪华气派,比起美国白宫也不逞多让。但在与当地农民的接触中,说起开发区,大多数人是一脸漠然,面对自己几代栖息的家园不再属于自己,看到那些污染工厂正在一个个的建立,他们也许没有想到:一场浩劫正在这样悄悄进行。
当地有一条十分醒目的标语:“投资者是上帝,招商者是工程,破坏投资环境者是罪人”。如果真的有罪,这个罪人会是谁?罪人的罪人究竟又是谁?
我的父老乡亲,你们的明天在哪里?我们的明天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