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房报/地产评论 |
加息背景下中等收入群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说明:本文为中国房地产报特约稿件,任何机构请不要转载或引用,多谢!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家庭年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在6至50万元人民币之间,在我国就属于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按照这个标准推算,到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由现在的5.04%扩大到45%。中等收入群体在日益庞大,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披着社会中坚甚至精英阶层的面纱,表面荣光无限的同时,在高房价的现实面前,却也显得相当脆弱和无助。
事实也是如此,社科院近日出台的一份报告显示:中等收入者的购房负担正在日益加重。特别是从04年以来,房价与家庭收入之比在增加,已经买房的中等收入者的月供已占家庭月收入的50%。中等收入群体购房已经达到警戒线,如果进一步加息和采取相关政策措施,中等收入群体将面临更高的购房门槛和沉重的月供负担。
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整个社会购房主力军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当前中国社会存在三大阶层来看,富人阶层拥有多套房,期盼在房价高涨中获得投机利益。大多数普通工薪阶层和全部的低收入者基本无力买房,因此房价高涨实际上与其无关,他们只能期待福利保障政策让其居者有方寸空间。只有中等收入群体是购买主力,任何一项房产调控政策的推出,与其利益最直接、最相关。此次加息,中等收入群体还是首当其中的受到影响,他们中的有房者面临着月供增加的事实,而有购房意愿还尚未购房者则可能要重新选择购买时机,因为加息的信号作用无疑会对其预期产生较大影响。
然而,此次央行加息消息一出,各界反映强烈。但是中等收入群体对此却反映冷淡,甚至有一丝麻木。
三年政策频出,中等收入群体从2004年的翘首期盼、到2005年的持币观察、再到2006年的冷淡麻木。态度转变如此之大,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下,房价却有着越调越高的趋势,中等收入群体很自然地对调控的成效产生了怀疑。
有金融专家指出,此次央行加息,对于房地产来讲,可以压缩未来住房需求,加快楼市房价拐点提前到来。因为按市场供需论分析,民众需求出现萎缩,房价下降也就顺理成章了。
咋一看来,这个预言似乎让人为之振奋,毕竟房价下降的曙光就要出现。但对于中等收入群体来说却并非如此。且不论加息能否起到降房价的作用,即使其产生了这一效果,部分中等收入群体也要为买房付出更为昂贵的代价。相对于有权享受享受“福利房”、“单位自建房”荫庇的群体来说,中等收入群体无疑承受着某种程度的不公。
此次加息,给中等收入群体至少带来两种不利的影响:
其一、给中等收入群体带来实际福利上的损失。对于那些已购房正在月供的中等收入群体,意味着月供的进一步增加,假设贷40万元20年期贷款,月供将从2822元增加到2875元,每月将多支出53元。央行的连续5次加息,购房者的购房成本已经增加了25%。据初步统计,已经有超过40%的购房者每月增加的月供款已超过100元,部分人已经达到200元。至于那些正在等待购房的中等收入群体,加息同样对他们产生影响。一方面是他们担心利率上调导致开发商资金成本上升,“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增加部分可能会转嫁给自己,房价会继续上涨;另一方面加息会让该类人群推迟买房计划,但是观望的同时他们又怕房价继续这样涨下去,他们何时才能拥有自己的住房,这是他们最恐慌的一点。
其二、给中等收入群体带来政策上的不公平感。
在当前地方政府以GDP至上,以房地产为地方经济发展支柱的理念推动下,某些地方官员一直扮演着“经营城市、卖地生财”的角色,与开发商结成利益同盟,形成了中等收入群体穷其一生积蓄方能勉强迈进有房者门槛的局面。迫于房价高速上涨的压力,地方政府一方面坚持把房地产作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走GDP增长至上之路;另一方面迫于中央和民生的压力,开始以金融手段、税收手段来调控房价。两股力量最终搏弈的结果就是房价继续上涨,中等收入群体中无房者购买门槛越来越高,有房者的负担越来越重。
对于中等收入群体,本来指望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房价,从而满足其购房愿望。但是实际状况是政策愈调控,房价愈上涨,刺激了其脆弱的神经,甚至发生群体性恐慌。出现:“今年嫌贵不买房,明年更贵争相买”的局面。
在这样的局面下,中等收入群体开始对调控政策的效果和公平性产生怀疑,尤其是加息这样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中等收入群体一方面享受不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福利政策;同时又无大权在握,走不了集资建房的特权之路。没有办法,他们只能走“买不起房也要买房”的尴尬之路。其最终结果就是,房子到手后,越来越多的他们只能滑落到“贫困一族”中。
在每一项房产调控政策出台之后,“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想这应该是中等收入群体内心最想发出的呐喊,如何消除政策出台之后给此类群体带来的实际福利损失和不公平感是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