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济 继往开来 |
------------------------------------------ |
同济悠悠百年历史,是中国学人怀着崇高的时代使命感,凭借智慧、激情和热血,自强不息,求真求善求知的一段缩影,它生动鲜活,可感可触。翻阅一页页同济的历史,凝望一座座同济人奉献的重大工程,对话一位位同济大师或是普通师生,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同济特有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是怎样逐步孕育积淀形成,并不断丰富升华,化为高校学人共同的精神动力。 回溯百年长河,通过捡拾一件件往事,整理一串串成绩,进一步挖掘并感悟可贵的同济精神的丰富内涵,都可以激励今天的学人高擎起这一精神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在继承中将之发扬光大,并代代相传,让它生生不息! 今天,新闻晚报推出“百年同济特刊”,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建多功能综合性大学 □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 走过悠悠百年,同济的未来仍将紧密联系国计,着眼服务社会。学科建设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像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资源、能源、环境等学科,尤其须要在多学科间相互交叉,以形成新的增长点。通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学科,而最重要的是怎样把这些学科有效地进行交流和交叉融合。 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是同济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目前基本成型的两个学科群、学科链就是例证。 一是城市建设与防灾跨学科群,该学科群由建筑城规、土木、桥梁、能源、测绘、道路、岩土以及环境等多个核心学科的影响力构成。 二是现代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它由汽车、轨道交通、交通工程、软件、管理、材料、电子信息及机械等多个学科交叉集约而成。 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能源资源等,而这些学科都是在不同学科相互交叉当中产生出来的。同济大学注重学科群体和学科链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以期建立起我国领先的与国际一流同步接轨的实验室条件,建构国内领先地位、国际一流多个学科方向上的新兴梯队,并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 今后,同济人将继续为建设一所文理交融,医工结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功能型的综合性现代大学而努力! 一百年情系国计民生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 每一所百年名校,都有深厚的属于自己独特的积淀,这种沿袭的文脉通过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代代传播,成为独特的品行、气质、个性,这就是一所百年名校的精神所在。 我们用“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来总结概括同济精神,体现了我们在逆境中永不放弃,在顺境中善抢机遇,在同舟共济中形成凝聚力,在自强不息中实现发展目标。同济精神有承传,也有变化和发展,但其内涵则始终不变。 一百年,同济从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到抗战期间六次迁校,其间的艰难是中国其他高校很少经历的;一百年,从创建至今,“同济”没有更名,这不仅是文字上没有改变,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一脉承传;一百年,同济从创校时的医科到工科的发展,一直到现在综合性大学格局奠定,同济的发展始终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一百年,同济秉承求实创新的传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往上形成鲜明的特色。 具体而言,我觉得同济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二是,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三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四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同济百年,人才辈出。一代又一代同济人怀抱炽热理想,秉承同济优良传统,与祖国共命运,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不懈奋斗,成就卓著,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谱写了一页页华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