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随遇而安》

(2012-10-21 14:21:37)
标签:

教育

分类: 10-读书电影旅游美食



在微博上看到一位中学老师对@南宋写吧写的《随遇而安》口碑极佳,认为中学教材就应该写入这样的文章,于是大为好奇,立即拍下,看看这本让老师叹服的读书随笔好在何处。读《随遇而安》

读了以后发现果然不同,南宋(作者笔名)和我们读书不同,普通人读书,要么为着实用,要么为着取乐,对于南宋,读书就是生活的本身,假如生活中没有了书香,此生定当多了很多遗憾。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爱书的人也会遇见爱书的人,会读的人也会遇见知音的人,借着读书的缘分,加上南宋记者的身份,通过书结缘,南宋认识了不少文化名人,在采访过程中,记下这些因书结缘的故事,让我们这些看读书的人读来十分畅快和神往。

这是一本记录人和有文化的书,书和有文化的人缘分的书。

我不能说国内大部分书是没有养分的,但是在中国有文化的书很少,有养分的书很多,这是我观察中国出版界所谓繁荣现状的一点认识。

坦率来讲,我对书的第一部分《读来读往》一节兴趣不大,虽然全书篇幅三分之一在于此,这些章节更多是读书过程中对一些文字的考证,我的看法是大部分功课拘泥在个别文字的用法正确与否,对理解整本书的背景和内涵帮助不大,但是《故有重逢》和《东奔西跑》两节,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

《故有重逢》写的是南宋或采访,或偶遇,或接待过程认识钱理群老师,陈丹青老师,陈子善老师等故事,让我们看到这些名人生活中的另外一面,非常有意思。南宋每次采访这些文化名人的时候,都少不了去做案头功课,比如翻一翻他们的书,特别是通过他们近期的书了解这些名人的思想动态,也正因为此,南宋可以提出一些有深度有角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让这些名人也对他刮目相看,成就佳缘,这正是拜读书的恩赐。

而就我一点浅薄的经验,大部分名人并不怕听到反对意见,而是很怕听到没有技术含量的反对,为反对而反对。比如有人说我PPT做得不好,我往往会竖起耳朵听,但如果批评一针见血,我内心是感激不尽,没有好的批判者,我们也就不能前进。

我了解的很多记者,特别是跑新闻线的,似乎已经没有这种传统,他们更擅长提娱乐八卦的问题,更擅长找人物去完成标准提纲问答和形象摆拍,人文的内涵就淡了去。

更有意思的是,读了这些文化人的分享,往往更有兴趣了解他们阅读的书,在读书,找书的过程中,生出许多欢乐,每每看到南宋说自己找到一本期待已久的好书的时候,我也仿佛经历了一遍那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期待。

南宋读书是非常典型的主题阅读,就自己喜欢的话题,系统性的阅读,分析对比,慢慢积存下一些自己的看法,这是做学问阅读的一个基础要求,只不过真正懂得主题阅读的人并不多,在大学,我看能明白主题阅读的大学生屈指可数。

南宋也写到有一天接到一部小说的稿费,150元,可以买5,6本书,非常高兴,我很心有戚戚然,写一部小说,就算是万字短篇吧,得费作者多少精力?只能换得150元人民币,看时间是2007年的事情,就我所知,稿费这方面很久都没有与时俱进了。

在中国文字界的一个悲哀就是,一个人的文字值多少钱,未必全和他的文笔挂钩,更和他的名气挂钩,这样下去,怎么不叫文脉种子去经商,去谋官,去钻营。南宋和我在微博上互动说:喜欢文字,又找了一份以文养文的工作,已经很是幸运。心态真好。

厦门这个城市我去过几次,很安静的一个海边小城,保留了不少读书种子。南宋在书中不断提到晓风书店,似乎我在武汉就不太知道,哪里有这样的书店,假如下次去厦门,我一定要去去晓风书店。

顺便也说下,因为这本书,我和南宋在微博相互关注,也是书给的缘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