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要打安德森
(2012-09-28 16:55:54)
标签:
教育 |
分类: 10-读书电影旅游美食 |
我推荐喜欢关注互联网未来的朋友看看这本书。
我倒不是作者安德鲁的知音,但我也不像他那样对另一个安德森(长尾理论的提出者)那样深恶痛绝,至于安德鲁批评网络游戏和色情成瘾的章节,总让我忍不住想起陶宏开教授,哈哈,美国人也不缺陶宏开式的人啊。
不过安德鲁不是陶宏开,安德鲁的本质问题是问我们:这个世界是需要精英领导,还是相信蚁民的智慧?
他其实是认为如果互联网允许每个人都发出声音,精英和草民鱼龙混杂,迟早会大量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
这首先是一种价值观的问题,是英雄领导人民,还是人民的需求创造出英雄?
这个不好回答,我很难简单评价。
我并不对安德鲁对互联网弊端的反思给予完全认同。
比如说他提出一个观点,假如免费盛行,侵权泛滥,那么原创文学,音乐的人将无法获得好的回报,进而不再创作文学和音乐,那么人类将失去多少潜在有价值的精神粮食。
就说音乐吧,我承认互联网让音乐行业丧失大量收益,但请记住恐怕丧失收益最多的是这个行业(不排除很多就是寄生虫),而不一定是歌手,歌手总是容易被推出前台,无论是作为成名者还是作为受害者。
我们必须看到互联网不是让所有的歌手都从这个行业中受害,也有歌手通过网络找到自我成功的新途径。
我们必须看到互联网让更多的人可以有机会分享到好的音乐,这本来应该就是精神粮食应该给人类带来的,我觉得精神粮食需要用钱才有资格欣赏,是人类文明进步还有欠缺的最好例证之一。
我们必须看到在历史上,创造精神粮食的人很多都是免费分享他们的创造而没有指望获得巨大回报。他们唯一的问题是没有互联网,这样不管是印刷还是传播,分享他们的创作的成本都太高。
我们必须看到通过创作音乐换取巨大财富的产业链不是传统,不过是近代商业化的产物,我们把一个存在不足百年的模式看做理所当然,是不是缺乏一点更大的视野?
我始终相信,对真正的天才而言,创作出让人类承认是精神粮食的财富不是因为钱去驱动,而来自他内心的创作欲望。就说音乐吧,很多名曲的创作真的为当时的作者带来巨大的财富?抑或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就知道会如此成功以致会有巨大财富等候而努力奋斗?
你得注意到发出巨大抱怨的往往是流行乐歌手,不是钢琴曲作者。这一点就很值得可疑,互联网上的免费文化到底是侵犯了商业利益,还是人类创作的天赋热情?
安德鲁抱怨分享网络音乐必须通过植入互联网广告来获取回报,抱怨这样让音乐变得不像艺术,像一场商业推广的促销品,这不是互联网的错,这本来就是商业的错,没有互联网,电视报纸这些媒体都是这么干的。
现在的问题不过是网络进步太快,还没有让我们找到最好的付费机制而已,别担心,时间会给安德鲁一个交代。
假如进行全民投票,我猜大部分网民还是希望好的东西可以免费得到,至于付费的方式,那是想赚钱的人一定可以想到的。
安德鲁没有学过经济学,也许在某个行业的收入减少100亿,可以为这个世界其它行业创造1000亿的机会,又或者给10亿人带来快乐,那么牺牲这个行业的100亿总体上会不会更值得?从某种意义上安德鲁的思考模式不比抱怨中国对美国大量出口的美国议员们强多少。
我倒觉得每个网民应该重视安德鲁提出的,免费的复制中存在侵权行为和缺乏思考的行为模式建立。现在日本的大前研一说现在进入低智商社会,我们天朝抱怨文化进入低俗时代,其实在英美国家,也一直抱怨低俗驱逐高雅,让所有的人都俗不可耐,忍无可忍。
道理很简单,互联网给你充分的选择和选择的自由后,你就必须承担两个后果:
作为选择者,你必须忍受信息过载的后果,你必须意识到当免费信息随处可得,你将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思考,假如答案只需要一次点击,你为什么不搜?
作为创作者,你必须接受更多的人挑战,世界在碎片化,除非你成为超级大热门,否则获得同样的回报,你比过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这点上,我也是反对套用长尾理论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长尾理论可以指导你如何成为一个小网店老板,但很难解决你开创一个商业模式的问题,他的那些案例更多是总结,不是预言。
至于安德森在《免费》这本书里提出的很多所谓商业模式创建更是容易忽悠人,别忘了实施免费策略的网站千千万,活下来的万中一。
还有一个真正的问题不在创作者,也不在选择者,而在那些整合者。这点我倒是和安德鲁有共同语言。
谷歌不声不响地收集一切,谁可以保证它永远“不作恶”?
谁?文化?假如你对历史和人性有点了解的话,你就知道这多么不靠谱。
在美国很多人反感谷歌“不作恶”的一条论据就是:
谷歌通过整合和提供搜索原创信息获得收益,那么通过谷歌分享原创收益的人,是否能从谷歌获得回报?
这个问题也很复杂,我想不清,但正因为想不清楚,故隐隐不安。
不管怎样说,这本书给我们了解互联网的另一个视野,会使我们拥抱新生事物的时候,我们会更冷静判断,如何拥抱会使我们更加舒服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