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张怀帆的风筝

(2014-04-18 08:12:4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张怀帆的风筝作者:李建学

〔札记〕李建学

张怀帆最初是以一位诗人的姿态出现的。

这些年来,张怀帆精心打造着属于自己也属于读者的“小镇”,以每年发表上百篇诗文的勤奋,相继出版了《小镇萤灯》、《一个人的河流》、《一个人的岸》、《一个人的小镇》、《小镇上空的风筝》和《微说<论语>》等七八种集子。我的记忆里,张怀帆的作品大多是诗集,就去年出版的《小镇上空的风筝》和《微说<论语>》有点变化,前者是散文,后者则是微博博文。这两本书在网络和书店销售,让我们看到一个与过去不一样的张怀帆。

记得诗人王可田以《小镇上,有一盏安静的萤灯》为题,在《延河》上发表了对张怀帆的专访,比较全面的讨论了张怀帆的诗歌。王可田最后问道:“能够拥有一个‘小镇'是幸福的,假如有一天你离开小镇,它会不会也成为你的另一个故乡”?张怀帆回答:“从地理上讲,我很快就要离开我生活的小镇了,当然还会时时回去。但从精神和心里讲,我可能再也走不出这个小镇。如果是另一个故乡的话,我也愿意它是我精神的故乡,是我仰望聆听、传播信息、完成使命、安静生息的乌托邦”。更早一些时候,还是王可田,他以《温暖人心的筑造——张怀帆诗歌小镇寻踪》为题,洋洋洒洒近万言,系统论述了张怀帆的诗歌创作。论文从小镇语言、小镇意象、小镇风情、小镇的血统、小镇的温度、小镇的高度到小镇的裂变多个角度和层次,分析和评价了张怀帆的诗歌。我感觉,作为诗人,张怀帆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他所营造的‘小镇'语境,特别是那盏内心深处的“灯”,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些许的光明,也温暖了读者的心。

去年秋天,张怀帆托人带给我一本新出的《小镇上空的风筝》。今年三月初,我在西安嘉汇汉唐书城再次见到了这本精装的散文集,为他的书能上架而高兴。最近十来天,我们几个人吃住都在未央湖会议中心,集中撰写油田“五一”劳模事迹报告会需要讲述的先进故事,才抽出时间读了这本散文集。我的感觉是思想比较独特,语言清丽朴实,叙事风格明快,能够引起读者特别是如我一样从农村打拼到城市的一代人的共鸣。

这本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散文集分四辑,分别是生命如斯、小窗微明、信口说说和写着安静。从目录上看到这样的编排,立刻想起我的第一个散文集子,也是四辑,分别是记忆深处、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和三省吾身。读着读着,发现所选的文章有些相似。我那本书在出版社压了近一年,前两天才进入印刷程序。集子所选的散文,也是对过去生活的追忆、读书札记、生活和写作的体验等等。跟张怀帆这么“雷同”,原因只一条,我跟他有几乎完全相似的经历。我们都来自贫瘠偏僻的西北农村,曾经就读于石油系统的中专,都通过多年自学获得高级学历,都在油田的二级单位从事过漫长而辛苦的文字工作,更重要的是都钟情于文学。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都是在子女比较多的家庭里长大的,更加懂得温饱日子的来之不易;我们都有勤劳善良的父母,都有一颗向善的心。

2013年,是张怀帆的收获之年。这一年,作为长庆油田近十年来的唯一也作为中石油当年的五分之一,张怀帆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记得当时他在博文中写过“中国作协给会员不发钱,也不是啥职位”之类的感言,坚信作为国家级会员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和责任,是一种鞭策。我在认同这个观点的同时,觉得还应当加上“是一个高度”这样的理解。也是去年,张怀帆获得孙犁散文奖。看到这个消息吃了一惊,怎么写诗的改写散文都这么牛?张怀帆就这么牛。

还是说《小镇上空的风筝》吧,这本十六七万字的集子,精选的58篇都不太长的散文,从张怀帆出生、成长到出门求学,以至学成工作再回头审视自己曾经安身立命的“小镇”,以诗人的语言,就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的细微情节说起,娓娓道来“小镇”的故事,侃侃而谈“小镇”的感慨,提炼着“小镇”的人生体验,平实朴素。在大部分的散文里,字里行间把亲情的小镇描摹得温柔细腻,描摹得生机勃勃,也描摹得如诗如画。当然,以诗人的气质,散文更多的是对小镇和人的生存状态及理念的考量,让我们能够读出文字的味道。如《苦水新枝》、《苦味的故乡》等等,在泥土气息浓郁的小镇,在柴草炊烟的乡村,我读到了生命的坚强和人生的敞亮。

在追寻小镇上一行行深浅不一脚丫子印记的同时,张怀帆展示了在一盏孤灯下静读的体验。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立足小镇看世界,表达着他关于人生和写作的基本态度。张怀帆不止一次的叩问生命,探寻人生的意义和归宿。如《谁更知死亡》、《问世间情为何物》、《寻早我自己》等等,从另一个侧面理解生活本身的意义。总体而言,这些散文更多的是在关注生命,珍视真情,推崇美好生活,以一种普世的价值观,播种着善良和向上的人生理想,给人一抹温情的阳光。

张怀帆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的祖坟里埋着清一色这样的人。”在如此的表述里,张怀帆给自己的写作界定了一个朴实的基调。在为第二十四届“青春诗会”准备的发言《让诗回到心灵》里,张怀帆为诗歌回到心灵指出四条路径:人间的温度,生命的亮度,哲学的高度,诗性的纯度。斯言,对于当下的写作,岂不是异曲同工?在最后的一篇短文里,我看到了张怀帆的人生理念。其实前面的每一篇散文里,都能够感觉到这一脉血液流动的韵律。张怀帆说:“我也和这个据说伟大的时代保持着距离,为此,我以为自己付出了顽强的抗争,才没有被巨大的物质主义掳走”。张怀帆坚守着小镇诗的洁净的蓝天和深邃的星空,珍藏着三件‘宝物’:一枚蝉型但只有蜜蜂大小的玉质挂件在胸前,提醒他在物欲横流的闹嚣中保持一颗‘禅’心,以蜜蜂的勤劳酿造一滴滴生活的蜜;一串菩提果实串成的手链和枕畔的书相随,提醒他在青灯下安静读书悟道;一副从陕北白云落山的寺中求得的木鱼和他的手稿放置在一起,希望他的每一首诗都在传递爱与悲悯。这些来自内心的表达,就是诗心,文心,人心。

真正读懂一篇诗文不容易,读懂一个诗人的文章似乎更不容易。对于写作,张怀帆似在放风筝。他的风筝乘风走势,已经达到一种境界。这个风筝飞得再高再远,那根线在他手里,他在“小镇”里。风筝是“小镇”的风筝,“小镇”是张怀帆的“小镇”。读张怀帆,也就拥有了淳朴与安详。

每一位成功的写作者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张怀帆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小镇”,建造着一个理想的家园,让我们在辛苦的跋涉间隙,能够偷得片刻安歇。这样的写作,是值得敬仰的。

期待着,张怀帆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2014年4月4夜于西安未央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