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片看《论语》(139-141)
(2010-12-09 07:57:41)
标签:
樊迟中国夫子山水文化 |
分类: 信笔游 |
139、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不知道论语最早是雕在龟背上,还是刻在竹简上。记者只注意逮住夫子的金口玉言而记之,而把问话过于从略了,于是造成费解和莫名其妙。比如樊迟问知问仁,夫子的作答就有些不太靠谱。什么是知?夫子说,专注于人事所宜,对鬼神敬而远之,就算是知了。这哪跟哪呀?什么是仁?夫子说,就是难事做在人前,获报酬退在人后就是仁了,有点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算是仁之一种吧。我估计,最可能的情况是,这个樊迟要去当官了,跑来问老师为官之道。老师,什么是做官的智慧呀,夫子就告诉他,要看民心所向,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云云。这就有点对上了。差不多吧。)
140、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是壮美秀丽的山水滋育了智者、仁者,还是大智大仁者使山水有了知音和灵魂?水性柔韧,流动不拘,或奔放洒脱,或纤柔瑰丽,智慧之人,思接千里,心随万物,如水之畅流,俯仰自如;山静默沉稳,巍然而立,或奇峰耸峙,或绵延天地,仁爱之人,大气沛然,宽厚广博,如山之襟怀坦荡,博爱众生。由是智慧的人喜水好动常乐,仁德的人爱山性静多寿。不知是不是因夫子的名言使中国多了山水的知音?几千年,中国人寄情山水之间,有了多少智者仁人;又有多少智者仁人使中国的山水有了精神性格和光照风采。当外人说起中国,会说那是一个山水的国度,那里代代有层出不穷的山水养育的文人墨客,高人雅士。天人合一是不是从这里肇始?真正的东方是不是从这里源起?)
141、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齐强鲁弱,齐何以变?天下无道,鲁何至于道?这不过是夫子一厢情愿的梦想。周公制礼,后有鲁国,其民崇礼尚信、仁厚近道;齐承姜太公遗风,其民夸诈尚利、远仁离道。遂有夫子之冀望。尽管如此,夫子还以为当其时也,最有希望的还是齐鲁,只是要各自变革一番。夫子自然书生了,社会变革,乃矛盾推动,岂是引导教育一番所及;世风所及,人心所向,岂能因书生之愿可易。然其赤子之心,求道之志,磐石不改,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