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森林报》的资料

标签:
杂谈 |
书页里飘散着松脂的清香
作者:唐 韧
少年文艺 2002年1期 字数:3288 字体: 【大 中 小】
15
上小学时有一首诗很流行,头两句是:让我们把篝火烧得更旺,空气里飘散着松脂的清香……这样一个诗的情境今天大概还存留在许多共和国早春季节的少先队员的心中。
幼年的我,没有接触森林的缘分。对森林的亲切感,就来自书籍,特别是一种叫《春夏秋冬》的书,16开本,4卷,字大,天地留得较宽,有不少插图。20世纪50年代,我在位于北京一个小胡同的家里,趴在床上,两肘支着下巴,一声不响地用自己的方式畅游森林,想什么天气就是什么天气,想哪个季节就在哪个季节,想采蘑菇就采蘑菇,想钓鱼就钓鱼……,鸟在头上唱,花在身边香。前几年《文汇读书周报》有一次读者征文“我希望出版这样的书”(这个题目是我点的),我写了一篇短文,希望见到两本书,编辑选用时,删去了《春夏秋冬》。我敢保证这是一个年轻的编辑,他一定没有读过《春夏秋冬》。
我过55岁生日,女儿送给我一本书做礼物,叫《森林报》(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她在扉页上写道:“知道这曾是你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但愿现在还是!祝你永远童心不泯!”我打开来,书页里飘散出久违的松脂的清香,真的是我的老朋友《春夏秋冬》。
55岁的我重读《森林报》时,心中想要寻找的一个答案是:在电视里每天在播放“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节目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森林报》?读完时,我做出肯定的回答,并把它郑重推荐给了几个正有孩子在读初中的朋友。
《森林报》能给我们哪些电视节目给不了的东西呢?
它能教人以细致的物候观察的各种方式。按照季节的编码,哪些植物先长,哪些动物最先苏醒和归来,这是一份森林生活日程表,少先队员们的发现和大专家的记载并收其中。从最表面的融雪、风暴、雨后的蘑菇或秋风扫落叶,到必须久久守候的第一头熊春天出洞的镜头,冷到零下20度以下却在雪被下活着和生长着的绿芽和小花蕾、厚雪下暖和的小窠里刚出世的没毛的小田鼠,獾子们居住的小山下有63个能看得见得洞口,一只鸟的铝制脚环的意义……这是人和森林交往的集体日记,对少年自然科学家的成长意义重大,它不是现成结论和视像的传送,而是方法的解说和观测的指导。不仅是一个季节、一年的观察,还有成年累月的追踪报告,例如在有白桦、白杨、云杉三个树种的山坡上,三个树种为生存权所进行的历时多年、惊心动魄的厮杀,其情节曲折跌宕,其剖析如开茅塞。
15
它还能教给人科学而活泼的文学性描述。《森林报》以精短优美的文字构筑而成。其精华部分是主要作者维·比安基(苏联著名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尼·巴甫洛娃(苏联生物学博士、作家、植物学家)、M.凯格罗多夫(苏联著名生物学教授)的科学小品,特派记者对“鼎鼎大名的猎人塞索伊奇”的报告也自成一个有趣的系列,科学家与少年观察者的对话也颇富情趣:观察者只需要把在林中听到的不知名动物的叫声用文字模拟出来,生物学家就为他们解释哪一种声音是哪种动物发出的。在没有录音手段的年代,从拟声文字就破译禽鸟虫语的专家,得对森林生态熟悉到什么程度啊。书中的文字描述除了科普的意义之外还富于文学价值。从《告读者》中可以看出,作者所持的目光有点“森林社会学”的意味:“森林里也在进行着工作,也有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里有森林里的英雄和强盗。可是,这些事情,城市报纸很少报道……”,这样的类比使书中的描述染上了人文气息。比方林中空地新下的白雪,是“一本摊开的大书的书页:平平的,没有一条皱褶;干干净净的,没有一个字。要是有谁在这上面走过,就会写上这样一行:‘某某到过此地’。”这些“林中居民的签名”,这些“神秘的符号,条条、点点、逗点”,是指鸟兽的脚印。书中描绘到的动物植物都有情感,有表情,有不同的智商,有表意明确的身体语言,有或狡诈或憨厚或天真的性格。我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除了轻视科学和科学工作者的压抑之外,中国古文一统天下的年代太长,也妨碍了中国人对自然事物进行细微描写的习惯养成。而在外国作品中则常见对一朵小花、一只小甲虫小蜜蜂、一点小小的芽苞、一滴渐渐聚集起来的露珠、手掌上的一粒小石子……的精细描写,我国传统的作品中几乎不涉及这些极细微的物态,你看:沼泽地上的雪融化了,草墩和草墩之间尽是水。在草墩下面,有些银白的小穗,在光滑的绿茎上摇曳着。难道说这是去冬没来得及飞掉的种子吗?难道说它们在雪底下过了一个冬天?不见得,—它们太干净,太新鲜了,怎么也不能叫人们相信是去年留下来的。
15
你把这种小穗采下来,把茸毛拨开来一看,这个谜就破了。原来这是花呀!在丝一般的白茸毛当中,露出黄灿灿的雄蕊和细线般的柱头。
羊胡子草就像这样开花,花上的茸毛是用来给花保温的。
这种从容的、蓄着诗意的文字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一种对大自然的兄弟姐妹一样的温情。有这样情感的人,绝不会忍心砍伐森林。很难设想用古诗文来摹画这样“脸贴脸”观察自然所得到的微观物态。文字的“尺寸”与其所能摹写的事物的范畴之间,一定存在某种限制的关系,一定对使用这种文字的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趋势有着深刻的影响(如古文比白话文似乎更长于写笼统的或朦胧的氛围和感觉,宜于含蓄玄奥而不宜于透彻明确,而透彻明确恰好是中国人思维表达的弱项),值得思考和研究。所以中国青少年读者从这些实在而精细的各种状态、场景的描写中,会受到诚恳、质朴、透彻的写作风格的影响,对描摹微观的情状发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影响得自影像文化的十分有限。正因如此,在影像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文字媒介都仍然有自己的生存优势。
15
它又使在水泥楼群中长大的人们体验森林生活的快乐。打猎、钓鱼、采野果和蘑菇,在书中都给以翔实的介绍: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天气、什么温度,用什么饵钓什么鱼;怎样从野兽用以迷惑人的一片乱脚印中找出它最后的藏身之处;毒蕈和食用蕈的差别……其实,也不非得采取什么行动,有什么物质的收益,就是到处看来看去,调查森林居民的生活细节,已经是乐趣无穷了。
如果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那森林就是人类的故乡,动植物就是人类的兄弟姐妹,甚至身体发肤。在生命漫长的进化史中对森林的依恋早编进了基因密码之中。所以人们坐在草地上和坐在沙发上不是同一个感觉,靠着树干和靠着墙壁不是同一种心情,在静静的阳光中躺在小树林里,有洁白的槐花无声地落在头上,会涌起无名的激动。从对心灵、性情的滋润和开启方面说,这样的书必定得到人们内在本性的呼应,经历过这样文字叙述的“绿色沐浴”的人,心中埋藏的森林情结被唤醒了。亲近本是理解和热爱的第一步,知识结构本是心理结构和思维结构的基础。哪怕是画饼充饥式的亲近,也好过连饼是什么样都不知道吧!这已经不是“童心不泯”而是“良心不泯”的问题,至少也是认识自身生存困境的问题了。
个案25:二年级选编了苏联作家尼·巴甫洛娃的童话《用不同的眼睛看》。文章中有一词“隼鹰”。编写的老师查字典后发现“隼”和“鹰”虽是两种相近的动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鹰隼”一词,而无“隼鹰”一词,于是我们将其调整为“鹰隼”。
数帆老人的伏尔加河上的灯火谈 比安基:《森林报》
严格说,《森林报》不是小说,而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科普著作,小时候受它的影响太深,所以在这里简单提一下。文革前,我哥哥收集了不少科普书籍,诸如一整套《十万个为什么》,以及《科学家谈21世纪》、《奔向明天的科学》之类,到我读书的年纪,这些书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尤其是《春》、《夏》、《秋》、《冬》四册《森林报》,好看到极致,简直妙不可言。《森林报》是苏联科普作家比安基的代表作,别致地采用报纸的形式,介绍了四个季节里大森林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状况,风格多种多样,通讯、诗歌、散文、小故事、小小说、游戏、广告……内容之丰富,知识之深奥,文笔之浅显、插图之漂亮,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绝!这么多年了,再也没见过像《森林报》这样不同凡响的绝妙好书。人这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极度饥渴的时候吃上一口饭、喝上一口水、看上一本好书,有《森林报》伴随我,算是那个黯淡年代的一点幸福回忆。
《森林报》,徐亚倩、王石安等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54~1955)
拉普兰谈《森林报》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王汶翻译的这套(分春、夏、秋、冬四本)《森林报》,最初吸引我的地方,也是那些插画。让我们随便翻开一页来看看,比如这一页吧,《春》P180“表演和音乐”,四幅插画占了页面的大部分,两只鸊鷈(尽管文字部分没交代鸊鷈的种类,可稍微有过些观鸟经验的人应该很容易看出那是两只凤头鸊鷈)正穿着婚纱,从头到尾地为我们表演着婚礼舞蹈。我在鸭子河观察过不少次现实中的凤头鸊鷈了,也欣赏过喜欢过不少鸟友们拍摄的其他地方的精彩而精致的凤头鸊鷈的照片,可我得承认,我以前所有的那些关于凤头鸊鷈的认识和经验,所有的喜欢,和这四幅小小的简单的插画比起来,一下子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尽管我也明白,以前的那些认识和经验,以前的喜欢对我此刻的喜欢奠定了基础,可到底,喜欢或者相同,它们带来的欢喜却不太一样。
这本书,封面折页上的介绍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事实上,关于作者比安基,我没有更多的了解,不过读过这本书之后,相比他“科普作家”的名号,我倒更愿意称他为“自然观察家”,这不仅因为他这本书中那些插画,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鸟们、兽们、树们、花们,甚至只是一小片叶子的形态特征,都那么生动传神,更在书中的文字部分,那些似乎专为小孩子准备的简单的描摹记述,也有同样的准确,准确而外,经由生动的比喻,文字带给人的丰富联想更让人印象深刻。还是比如《春》P180这页吧,第二幅鸊鷈之舞插画下面的文字:“后来,它俩都伸长脖子,扬起脑袋,微微地张开嘴巴,好像在发表重要的演说。突然,他俩一齐嘴巴朝下,一下子扎到水里去了,连一点水激荡的声音都没有!……它俩各自从水底衔起一缕青苔,你递给我,我递给你,好像在交换两块绿色的小手帕似的。”,要做到这些看似简单轻松的成绩,在我想来,没有对这些鸟们兽们树们花们叶子们的深入细致地观察,没有对自然物候的长期体认,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得如此出色的。
我得老实交代下,这套书我还只读过了《春》这一本,而我之所以现在就急吼吼地来记这篇读书记,并不是我想偷懒或者取巧,实在,我是太喜欢这套书了,所以也希望你也和我一样,能更愿意合着自然的节拍来读这套自然之书,春天里我们就读《春》,夏天来读《夏》,秋天去读《秋》,冬天再读《冬》,这样,即使我们找了种种的借口而没能去到真正的大自然里的时候,借着这些文字和图画,也可以稍稍得些安慰。
200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