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釉里红釉陶白瓷杂谈中华文明 |
距今一万年前的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畜牧业和最原始的农业取代了狩猎经济,从游牧生活转化为定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正是这样的转变过程,生产和生活工具从简单的石器也逐渐演变、产生了刀、斧、杵、镞、镯和纺织中的石器,产生了骨器、玉器,同时也产生了陶器。这个时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的彩陶,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中的黑陶,它们便是中华民族陶瓷文化的开端。
商代有灰陶、白陶,西周、秦、汉时代也以灰陶为主。秦代墓中出土的灰陶兵马俑,是陶瓷艺术的空前发展。随着釉料的出现和发展,自汉代起出现了釉陶,而后是唐朝产生黄、绿、褐三彩釉陶--人称“唐三彩”;宋代磁州窑继唐后烧制的黄、绿、褐“宋三彩”;辽代有著名的黄、绿、白 “辽三彩”釉陶。在此时期,隋、唐、宋和辽代还出现了一种以黄、绿、紫、蓝为主的铅釉陶器---琉璃器,但它的发展后多用于建筑装饰。元朝末期以蓝、紫、青为主,黄、绿、白为辅的釉陶出现,这就是一种在民间独树一帜的陶器----珐华陶。再后来有了明、清时期的紫砂陶和深受欢迎的在紫砂泥和白泥上施以天青、天蓝、云黄、月白、葡萄紫、灰蓝等釉色的仿钧釉陶---宜钧。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在于胎体的原料。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是耐高温的瓷土。陶器烧成的温度为八、九百度,瓷器烧成的温度为一千二、三百多度。陶器胎质疏松、吸水率高、不透明,瓷器胎质致密、坚硬、不吸水、半透明。瓷器的出现和发展应始于商、周时期的青瓷。而青瓷工艺技术超越前代的是隋朝。虽然唐代白瓷已经发展成熟,但青瓷依旧是瓷器生产的主流,浙江的越窑最负盛名。宋代是青瓷的鼎盛时期,当时就有著名的官窑、哥窑、龙泉窑、耀州窑、汝窑都以生产青瓷为主。
白瓷工艺在隋代有大的发展,唐代始臻成熟。经元代到明、清两代,白瓷的成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当时最著名的有景德镇永乐甜白瓷和福建德化白瓷。
色彩釉的发展是从元代开始,当时就有著名的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等名贵品种。青花、釉里红到了明代达到了更高的水平,继而发展了黄釉、青花釉上彩、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素三彩。到清代,康熙、雍正两朝为青花瓷的最佳时期,尤其是恢复了明末失传的釉里红制作工艺。郎窑则能仿制出明宣德时期的釉里红精品--宝石红色。还生产出新品、著名的豇豆红。斗彩、五彩在这个时期发展最佳,比明代更精致,品种更多。清代的康、雍、乾三朝还出现了粉彩和受西方影响的珐琅彩。素三彩也很盛行,同时彩釉还发展出了珊瑚红、胭脂红、松石绿、天蓝釉、鳝鱼黄等釉色,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我国三千多年来陶瓷文化发展的高峰,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外国殖民者的入侵,陶瓷工业日趋衰落。新中国的成立,直至今日中华陶瓷艺术才得以重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