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遇一件斗彩玉壶春瓶,上绘精美的花草、群鸡觅食、假山及芭蕉树等图案,色彩不亚于大清雍正年间仿明成化瓷的斗彩鸡缸杯。器物小巧精美,有爱不释手之感。

斗彩,古代瓷器的一种烧制方法。江西景德镇为主产地。
“斗”是斗拢、凑合的意思。是将青花与彩色拼凑起来,故称“斗彩”。又有“釉下斗彩”和“翻上斗彩”两种说法。“斗彩”是在青花加彩工艺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装饰方法。先放在窑内用高温烧成青花,然后填上彩料,再由烘炉低温烘烧制成。它由淡描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组成画面,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争奇斗艳,使斗彩堪称瓷器中的绝化精品。这种制瓷技术,始于明成化年间,嘉靖、万历时盛行。到了清三代时期,由于几位皇上都十分喜爱,故着御窑仿制。此时的“斗彩”,画工、色彩及绘制内容都优于明成华。

在明、清两代有关瓷器的书中,很少有描述“斗彩”这一术语的篇章。能所见到的只是“五彩”或“白地青花间装五色”的说法。迄今为止,成书于雍乾时期的《南窑笔记》恐怕是出现“斗彩”之说最早的一本著作。该书“彩色”一节中曾写到:成、正、嘉、万具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填出者是也。

被今人誉为斗彩经典之作的,当属明代“成化斗彩”。因此,我们研究成化斗彩的工艺特点,是了解斗彩的途径,也为识别斗彩、填彩及青花五彩的最佳方法。“成化斗彩”的烧制成功,无疑是成化瓷中最重要的成就。在当时,斗彩瓷器仅作为宫廷御用的、一种精美的瓷器来进行专门烧制。由于当时成品率非常低,因此遗存、传世的物件也就更少了,至今绝大部分器物都收藏在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总数也不过250余件。据明代《唐氏肆考》载:“神宗尚器,御前有成化杯一双,值钱十万。”足见成华斗彩的珍贵。从现存实物看,成化斗彩的主要彩绘方法是:先用青花在瓷胎一勾出纹饰的轮廓线,或有的器物还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纹饰,罩上透明釉,烧成我们现在常说的淡描青花瓷器。然后,再在釉面上青花双勾线内根据纹饰设色的需要填以多种色彩,再入炉烘烧而成。例如现存的成化斗彩莲花纹盖罐,成化斗彩葡萄纹杯,成化斗彩鸡缸杯等斗彩精品均采用此种方法,而这种方法似与《南窑笔记》中所描绘的填彩法十分吻合。

1985年,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寺发现了明宣德青花五彩鸳鸯莲池龙纹碗;1988年景德镇御窑厂旧址又出土了与萨迦寺碗主题纹饰、装饰方法均相同的青花五彩,这一碗一盘的发现,把五彩瓷器的出现由过去的成化说提前到了宣德时期。自此,当代陶瓷专家、学者才正式将五彩瓷器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青花五彩一般以红、黄、绿、褐、紫等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相结合,粗看确有斗彩所谓“釉上釉下争奇斗艳”的相同艺术效果,但细观之,两者还有区别的:青花五彩的纹饰没有现在所说斗彩的青花轮廓线,而只是根据纹饰设色的需要将需用青花表现的部位先画出来。由于彩绘技法的不同,青花五彩显得色彩浓艳、花纹瑰丽;而斗彩相比之下则绘制精巧、色泽清雅柔和,更能清晰体现釉上釉下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如此看来,虽然《南窑笔记》中已有明确对“斗彩”的描述,且既便是它确如某些学者所推测的,系从“斗”字的江西方言释意而定名。但事实上,这种将多彩色凑在一起为斗彩的说法与实物是不相符合的,相反倒与青花五彩的施彩技法吻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现在所说的“斗彩”是否就是“填彩”或“青花五彩”,但“斗彩”这一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亦将永远成为收藏爱好者心中的一种期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