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刘利华书评《揭开传统鄂温克民族隐密的精神世界》

(2010-01-07 18:50:15)
标签:

宗教

精神世界

萨满文化

鄂温克

文化

揭开传统鄂温克民族隐秘的精神世界

——读《我的先人是萨满》

转刘利华书评《揭开传统鄂温克民族隐密的精神世界》

 

    杜拉尔氏族是生活在大兴安岭东西两麓鄂温克族的一个大氏族,杜拉尔·梅就是杜拉尔氏族的梅的意思。而何秀芝是杜拉尔·梅的母亲,出身于何耶恩氏族。这部母亲何秀芝、女儿杜梅合著的《我的先人是萨满》,主要讲述的就是何秀芝的父系何耶恩氏族和她的母系氏族萨满先人的故事。这是作家女儿和民间文化杰出传人母亲合作的力作。像具有这样背景的著作,自然有别于其他相似的书籍,体现出先天的厚重和独特,加上书中的内容,使它成为目前国内关于萨满研究的最好的著作之一。

    任何读者都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亲历性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萨满文化,是打开北方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传统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通过对萨满世界的研究,可以追溯人类逝去的童年。何秀芝的父系和母系的先人,爷爷,姥爷,父亲,姑姑,都是萨满,并且是有名的萨满。可以说,她的家族就是萨满世家。这样家庭的孩子,经过耳濡目染,自然从小就对萨满文化有一种别人无法比拟的体验和参与。那些萨满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就是家族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作者的命运。因此,绝对

 

母亲何秀芝根据记忆亲手缝制的萨满服)

有别于其他关于萨满的著作,这本书中的萨满,就生活在作者的心里。萨满的命运,直接关联到作者本人。通过这本书,使读者真切地了解到萨满的成功和失败,性格和命运,还有萨满之间的矛盾争斗。尽管他们是通神的人,可是他们的人生,具有世俗世界的一切基本特征。何秀芝的爷爷那塔因为不肯祭祀老鼠神,导致了妻子的去世;何秀芝的姥爷宏萨满法力高强,能上天入地,能同七个法力高强的萨满斗法并且取胜,可是却不能违背神的力量,最后死去;萨满家族的子嗣不繁,他们却为了神的意旨,一代一代,笃行不衰。记录和讲述这些独特的事例,是难能可贵的。

    本书不仅记录和讲述了萨满的故事,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萨满治病的过程,做法的祈祷词,萨满的音乐,萨满的生死,使萨满具体职业的特性显现出来。这些讲述都有何作用呢?它的作用在于,让我们了解萨满的一般的工作同时,更具体的了解萨满在不同的工作场合,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与神灵对话的歌词,和送瘟神的歌词是不一样的。招魂的歌词和请神灵的歌词也是不一样的。再加上不同时期的照片和作者的画作,使这本书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同时,具有了人类性。不是吗?当我们读这本书的同时,脑袋里面就不由得想到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尽管在地面上是人类在作战,可是在奥林匹亚山上,却是神祇们在左右着战争的胜负。当我们读到宏萨满去世和安葬的故事,也能想到世界其他民族类似的故事。杜梅在书中写道,由于违背了宏萨满的关于死后安葬的吩咐,导致了他的继承人法力的降低。类似的故事,我们从蒙古高原到非洲大地的民间传说中也看到了。萨满的降神活动,是一种原始的巫术。可是,这种巫术却是人类最早的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巫术先于宗教。”这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说的。 “万物有灵”,这是萨满的基本观念,是鄂温克人,包括广大的东北亚地区森林民族和游牧民族共同的人生信仰,也是人类早期的普遍的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使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同大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在他的名著《原始思维》中,指出这种现象,“原始思维是在一个到处都有着无数神秘力量在经常起作用或者即将起作用的的世界中进行活动的。”反观我们现在的人类,由于无限制地对大自然进行索取,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生存面临重大的危机。萨满的实践,提醒我们今天的人类,对我们生存的世界,要时时有一种敬畏。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对于我们今天颟顸的人类的警醒的意义。

    本书一开头就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作者的亲历故事。语调是平实的,朴素的,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特点,让人感觉故事的真实可信。这得益于杜梅编辑民间文化杂志的经历,同时也让人不由得想起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叙事风格,那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述。可是,杜梅的《我的先人是萨满》却是真实的亲历,尽管书中所叙述的内容,可能会让一些读者产生魔幻般的感觉,但它的现实性,却是不容置疑的。产生这样的写作效果,应该说源于杜梅的作家体验。人们已经在关注学者作家的问题,如著名民族作家张承志,从年轻时起就既是作家也是学者;又如文坛大家王蒙和刘心武,不见他们早期研究经历,可是他们到了后期,都开始从事学术的研究,并有成果出现。以杜梅跨文化的背景,当会在文学和学术两方面有更多收获。当然,说到这部书,如果前后都用第一人称贯通下来,尤其是后面的民俗部分,能有作者的亲历,那就更加精彩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吉迪的故事35
后一篇:吉迪的故事36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