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讲故事《安口窑陈野仙化瓮,龙门洞众施主惊叹》崆峒樵夫

(2022-03-28 17:42:57)
标签:

旅游

陈野仙化瓮

崆峒樵夫

在毗邻甘肃省平凉华亭市上关乡的陕西省陇县西北部新集川镇,有一座因受到蒙金宋三朝皇帝召见,在此修道七年的道教名师丘处机而闻名遐迩的道家宫观龙门洞湘子湾岩半崖混岩顶的悬崖绝壁上,人们可以看到有两只牛头大的千斤大瓮,安放在绝壁的岩石台上,不禁吱吱称奇,在飞鸟难过,猿猴难攀、虎豹难立、距离地面五六百米的地方,这些大瓮是如何安置上去的?这就引起了一个“陈野仙化瓮”的传奇故事。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长期在龙门洞峡谷早阳洞修真的道人陈明耀,经由石窑川的寺底下,水联、早阳、下关、来到人口稠密、生意兴旺、交通便利的十里窑场安口化缘,这天正是夏季一个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日子,正好窑主李忠信家烧好一窑大瓮,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欢喜发财出窑,要知道这可是李窑主化大价钱从陕西耀州请来大师傅,历时三四年岁月研制的深五尺、阔三尺,可以容装2000斤食油、1000斤水的大瓮,是专门给大户人家院落、粮仓存放灭火水的专用器具,一个要值10个大洋、如果不出意外,这一窑大瓮,要比平时烧碗碟盆罐十窑,哪能不兴高彩烈呢。由于平时与龙门洞的道人神仙多有来往,彼此比较熟悉,这天正是开窑的大喜日子,忽然看到一个个子清廋、蓬头垢面、年约花甲的道者前来求斋化缘,心里想我就要发财了,你能有多大能耐,能要多少窑货,就随口故意为难他说:“店内没有现钱捐化,只有待出窑的瓷大瓮,你是野仙,我将这一窑大瓮给你,当能行法自己搬去。陈野仙不慌不忙,连声答谢:“施主吉祥,贫道受领了”。说罢竟然扬长而去。次日,李窑主见装的满满当当足有百十件的窑货,空空荡荡的,李窑主寻迹来到龙门洞,只见悬崖峭壁间多处安放着缸、盆、瓮等陶器,最玄妙的是龙门山壁立的混岩顶的石台上,竟然安放着三只牛头大的大瓮。这种大瓮足有千斤重量,平时使用板车和木滚十数人才能搬运,那时没有吊车、千斤等大型装卸设备,单靠人力是没有办法移动和拉运的。原来这天夜里,本来晴朗的天空忽然阴云密布,大风不息、飞沙走石,一队队神人手拉肩扛,很快将一窑瓷器搬运一空,天气又恢复晴朗景象,一轮圆月高挂碧空,就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

此后无论是李窑主,还是安口镇的人都感到非常神奇,不可思议,对伸道仙佛更加崇敬有加,家家敬神,户户烧香,谁也不敢在神道面前信口雌黄了,端怕戏言成真,窑货成空。

陈野仙,俗名陈明耀,祖籍甘肃省靖远县水泉镇陈家庄,由于父母双亡,少年时经异人度化到陕西省秦岭深处的留坝县紫柏山张良庙出家修行,青年时期移居陇县龙门洞,在早阳洞修道,为人长相怪异,慈目和善,碧眼黄须,清廋修长,善能诗文并常行医看病,平时独来独往,乡人尊称为“陈野仙”生于清康熙60年,公元1721年,去世于清嘉庆22年,公元1817年中秋,春秋96岁

传说陈野仙早年在一石匠处化得一副石磨,以禅杖担入龙门洞峡谷早阳洞存放,民国年间有人还见到过,以后不知所终。放置在山间的大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还在多处可以看到,“文革”中有很多被无聊人士捣毁,安置于湘子湾岩半崖石台上的三口大瓮,一口被人打破,弹孔隐约可见,另两口仍然在混岩顶绝壁凹陷处,人莫能至,至于陈野仙是如何讲这些碰重的大瓮搬运到悬崖峭壁上的,仍然是一个“谜团”,至今无人能破解,就是现在,人们依然“吱吱称奇”视为神异,难以理解。

据民国《华亭县志》赵先甲《游龙门洞记》记载:清代华亭县教谕赵先甲,在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因“久闻陇州有龙门洞,洞中有号陈野仙者,长老往往称异”而专程前往造访,并在湘子洞与陈野仙相见,看见陈野仙一副野人形象,又见洞口有巨缸,峰岭悬崖峭壁间也有很多粗苯瓷器。赵先甲返回后,有人问陈野仙是否真有异能,赵先甲回答说:“何以异于人哉!但其地异、其所置之物异、其貌亦异也。”

根据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陇州知州李经芳撰写的《重修药王洞记》记载:陇县城北谷神观,州人俗称“药王洞”,而观中并无药王之祭祀,当年陈野仙忽然对人说:“谷神观后有古圣二尊,埋入土中,有人发心庄严者,功德无量”,州吏王廷绪与陈野仙素有交往,闻言后即去谷神观寻访,果然从崩崖中见一小洞,内有佛像二尊,经李经芳辨认为药王、药上二菩萨。

关于龙门洞陈野仙的故事,当地流传很多,但由于历史变迁,斯人已经去世多年,许多故事踪迹难以寻觅,但化瓮的故事,由于有实物见证,越来越鲜亮并耐人寻味了。坊间人传言:龙门洞五百年出一名神仙,崆峒山800年出一名神仙,西岳华山1000年出一名神仙,虽是传言,但是那些具有超常异能的事迹,确实是使人们大开眼界,颠覆想象,也正是那些特异现象,深化了人们对善恶殊途的认识,为修真求善,追求真理的人们心灵里点燃了一盏不灭的明灯,也是崇真向善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引导人们走向圆满的未来。

崆峒樵夫王继儒2022年3月1日写于鹤城平凉三余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