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故事《丘处机三上崆峒山马丹阳创会龙门洞》崆峒樵夫
(2022-03-16 09:52:42)丘处机三上崆峒山、马丹阳创会龙门洞
崆峒樵夫
金元之交全真道派的一代宗师,长春真人邱处机,从金大定20年到26年,即公元1180年到1186年在陇山深处的龙门山楼景洞潜修七年,期间常常朝食云霞、暮饮林烟,日伴赤乌、夜随蟾蜍,春看三八二十四潭龙戏明月,秋赏六六三十六洞虎送神仙,夏读黄庭经,冬吟悟真篇,忙练太极功,闲抱定心石,倒也其乐融融,基本不与世人接触。但是却有三上崆峒山的经历,现在容我细细说明原委,可知道家仙人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做出的巨大贡献。
北宋末年,战乱风起,人民不能安居乐业,金大定六年年仅19岁的真人丘处机弃家隐居昆仑山石门峪学道,次年得知重阳真人王喆在宁海州,今山东省牟平传道的消息,随及前往拜谒,事之以师,被留在庵中掌管文墨,道号长春子。金大定10年正月,公元1170年王重阳祖师在河南大梁羽化前,将全真教事托付给大弟子马丹阳,嘱咐他们西行入关传道,马丹阳与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一行四人乞化进入山西,沿途经过华山、京兆,在长安会见了王重阳祖师在中南的弟子史处厚,同赴终南刘将村,重建茅庵,修治葬所。金大定十二年,四子忘大梁迎取王重阳遗骨,葬于刘将,共同守墓二年。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八月十五,四子在秦渡镇真武庙月夜各言其志,次早分别。金大定19年,公元1179年,马丹阳奔赴甘肃平凉崆峒山,拜会崔羊头,在华亭药王洞拜会了于善庆,途经陇州龙门山,并在这些地方创建重阳会,宣讲王重阳三教合一的宗教理论,大量吸引士庶平民入道,并安排丘处机北上崆峒、龙门传经布道。丘处机在安顿好师傅灵柩后,从长安西到陕西宝鸡西南的磻溪居洞修炼,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又从陇县药王洞移居陇山深处的龙门山娄景洞苦修,道业始成。第二年即金大金21年,宋孝宗淳熙8年,公元1181年农历三月初三,邱真人应崆峒山道教真人宋披云的邀请,第一次经上关、南川、华亭、策底、平凉,登上崆峒山,在这里经行了为期一月多的弘法传道活动,深受信众的喜爱,他白天在九宫八台二十四处宫观讲天地大道,全真大法,夜观天象,看到东南帝星不明,东北帝星晃动,唯独西北帝星闪烁,光耀千里,感悟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而做水陆道场,祭祀神鬼,超度亡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把全真道教的种子洒向了大西北。
金大定23年、公元1183年,61岁的丹阳真人马钰于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山东莱阳县游仙观仙逝,消息传来,邱真人异常悲痛,道业未尽,道兄见背,传道重任,只能落到自己肩上。次年正月,邱真人参加了陇县谷神观的弘法祈福法事后,绕道来到泾川,又拜晤了西王母,由泾川来到平凉,第二次登上崆峒仙山,为道兄马真人做福寿道场,弘法讲经,祈求长生大道,立下救国救民的宏图大愿,更加坚定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金大定25年、公元1185年古四月初一,年仅63岁的长真子谭处端在洛阳仙化,七子独余四人,38岁的邱处机认为时光不再,日月长新,世事变幻,江山易主,人民生灵涂炭的一切根源都在贪欲,唯有寡欲、简易才是幸福的大道,长生的基础,于是于金大定26年公元1186年农历四月初八,第三次登上崆峒山,举办弘法传道大会,斋祭去世的兄长,礼祀历史上的神明,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江山千古,岁月静好,祝福人民安居乐业,万事顺遂,奠定了全真道教在中华大地的基础和崇高地位。这年冬季冬至节,丘处机真人“真积力久,学道乃成”,遂离开潜修七年的龙门山,首先来到终南山刘将村祖庭,结束了十三年的山野深林的清修生活,开始弘扬全真大道了。
全真教的产生是赵宋以来救世宗教不振的必然,也是灾难频仍的乱世带来的直接后果,同时也是传统道教本身发展的裂变。他以自身的苦修苦练,心性的回归,用逊让以儒,喜爱如佛、勤苦以墨、自然以道的博大胸怀,淡泊无为、块守质朴的坚强意志,融合中华民族的宗教精神,博得了广大士庶的称赞和贫穷人民由衷的敬意,从此儒释道三教合一,一种全新的道教体系产生了。历史、社会和人民赋予这种宗教以宏大的任务,救难拔苦,抢救人民于水火,抢救国家于危亡,抢救民族于泯灭,而这种重担被压在一个人肩上,丘处机肩负这个重担,于金大定28年,公元1188年来到燕京,受到金世宗完颜雍的数次召见,讲长生之理,挽救了中华民族不亡;1222年又经过三年长途跋涉,远涉大雪山,以74岁高龄,觐见成吉思汗铁木真,再讲长生之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世间无长生之药”,而得到蒙古大汗的赞同,从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阶位、不同语言、不同心底的两个人因为天地正义有了共同的认识,有了合作交流的思想基础,为禁止屠杀,开创和平基业开创了先河。
从此,名闻遐迩的陇山明珠崆峒山上有了中国第一座儒释道三位教主同处一室的三教洞。
从此,闻名天下的陇山祖庭龙门洞上有了中国第一副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千古对联:
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
一言止杀,方知济世有奇功。
崆峒樵夫王继儒2022年3月16日写于鹤城平凉三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