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四六文化

标签:
文学/原创人文/历史文化生活情感 |
曾经的生活中, 听到有贤者调侃他人说,愚笨至极,咋能四六不分、四六不懂呢?笔者当时只是以为,被斥者是不分牌点、不懂牌九中的四六搭配。其实,四六不分、不懂四六就是不着调、不靠谱的意思。因为四六之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字六字对偶的骈文,通称为四六文。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讲究辞藻典故,多用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名。西晋陆机《演连珠五十首》为今存较早四六骈文的滥觞。其后,四六骈句大量运用于南朝骈文,唐人章奏表笺也多采用。骈文别称为四六文,大约起于中、晚唐之间。柳宗元《乞巧文》形容骈文句式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即以四六句为骈文的主要特征。晚唐李商隐擅长骈文,自编《樊南甲集》称之“樊南四六”,后又编《樊南乙集》即称骈文为四六文。到宋代骈文四六句格式更为定型,声律要求极为精切。到了明代出了一部中国古代骈文总集之一《四六法海》,王志坚编选。王志坚(1576——1633),字弱生,更字淑士,一字闻修,昆山人,神宗万历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据《文选》《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 ,并参照诸家文集、史稗,选魏晋至元代骈文702篇,以体分为40类。其卷首自序论述四六文源流,且所选不以唐代四六文为始,而以骈散结合的魏晋文肇源,均具卓识。由于备科考而编此书,故不选骚赋,现有明天启刊本及《四库全书》本传世。
传统的四六文化不仅仅体现在诸多历史典籍上,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的农耕文明的方方面面,主要表现在节气文化的设置上。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则分布有六个节气,共计二十四节气,这已经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五千年农耕文化,很久很久的古代并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支撑,但是古人只要懂得了四六节气,就能知道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除草、何时浇灌、何时收割、何时储藏,就这样一代代繁衍生息下来。懂得四六节气,就懂得了生存知道。倘若不懂得四六节气,就不知道如何栽种庄稼,不知道吃的从何而来,也不知道穿的从何而来,更不知道何时保暖、何时乘凉,一定会把日子过得颠三倒四的。
还有,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头顶是天、脚下是地,本身就包含的四六文化,因为天字是四画,地字是六画。倘若不懂天地自然中的四六文化,就不知道敬天敬地顺其自然的天道法则,当然就不能在顺从自然的天地之间好好生活。中国的古人是很注重天地自然规律的,感天谢地,敬畏天地,所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祭祀顺序上,就是排列为天地君亲师,把祭祀天地排在首位,然后才是皇上、父母与师长。当今的北京还有天坛、地坛,据说就是当年古代帝王祭祀天地之所在。读懂四六文化,尊重自然规律,感恩大自然,保护好人类居住的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
再者,一个家庭可以没有妻儿,没有兄弟姊妹,但不可能没有父母,这里边也包含有四六文化。因为父字四画,母字现在是五画,古代的母字是六画,即使是当今的书法家也有书写成六画的。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所以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春秋时有个学富五车的老莱子,君王请他去朝廷做官,却遭到他屡次拒绝,其理由就是要在家好好孝敬父母。老莱子每天把鸟雀的彩色羽毛插遍全身,做出稀奇古怪的姿势表情愉悦父母。老莱子七十多岁时给父母端汤不慎摔倒,着实摔得不轻,他顾不得自己身上的疼痛,反而担心父母为之心疼,便索性躺在地上不起来,还佯装婴儿的哭声逗父母开怀大笑。有配偶的夫妇,夫字四画,妇字六画,懂得夫妇之中的四六文化,就能相互包容相互谦让,相敬如宾,白头到老。一些夫妻打架斗殴甚或闹到离婚,但凡就是没有懂得夫妇相处间的四六文化,没有弄懂夫妻之道。家庭生活中有老有少,少字四画,老字六画,读懂这方面的四六文化,尊老爱少、扶老携幼就会成为优良的家风传统。
人们常说,无病无灾就是福,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盛行趋吉避凶之术,这里面也有四六文化的,因为凶字四画,吉字六画。古代有奇门遁甲这方面的专著,有人说,读了奇门遁,来人不用问,好像是奇门遁甲就是适用于辨识他人的。其实,奇门遁甲是一种趋吉避凶之术,所以才有读了奇门遁,出门不用问之说。读懂了趋吉避凶方面的四六文化,就可以凡事三思而后行,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平平安安开心幸福一生。还有,文字四画,字字六画,懂得文字的四六文化,识文断字,才能使中华文明一代代传承下去。孔子的孔是四画,老子的老是六画,懂得历史先贤的四六文化,就懂得中华民族教育的先师,就知道构成中华文明重要因素的儒学、道教的由来,就能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文明。
四六文化简单说起来既浅显易懂,细致研究起来却又博大精深。只要读懂四六文化,就可以有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尽情享受天伦之乐,就可以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