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亦可致远,含蓄方显情重
					
											标签:
																				
                            史铁生北海秋天的怀念达式常石评梅杂谈 | 
					分类: 散文 | 
 
 
 
 
早期玩博客时,我喜欢接触能抒发出浓烈情感的作者,那时候以为悲情才是最有魅力的文学。
 
 
 
那时候玩博,我发现了位很能抒情的诗人。在他狂风暴雨般的抒情能力下,我迷醉着,癫狂着,成了发烧级的粉丝。可半年后,我在他的诗歌中看到的是单一不变的抒情对象。一些惯用的形容词,一些重复的意境,一些老套的表现手法。看多了,迷茫了,就对总是陶醉在抒情中的诗人产生了怀疑。随之,我悟出,过度的抒情并不是上乘的文学形式;亦可说,是属于写作者个人的自我表演。显然,表演和编剧是有别的。由演员来把剧本中人物生动地还原出来,对于演员来说是表演艺术;但对一位写诗的人,总是用悲伤的节奏,重复着单一的意象,只能说这是表演,是在作演员干的事。周国平曾说:“我觉得长诗是一个误会。诗要捕捉的是鲜活的感觉……”我想这句话应是说,诗歌靠的是顿悟,瞬间而来的灵感。简而言之,灵感就是用奇妙的意象来替代需要直说的部分,也就是,古往今来诗歌中那些能令我们过目不忘,箴言式的句子。当然,灵感靠诗人创新的能力,也是靠诗人长久苦心冥想,忽然而来的灵感。文至此,也暴露出了我自己:本来就啥也不是,可却苛刻于别人。是的,我应算个文学发烧友。
 
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是上乘之作呢?这个答案还得在名家作品中去找。翻看近代散文名家文集,沈从文、石评梅、徐志摩、老舍、汪曾祺、孙犁、史铁生等名家作品时,会发现,悲情和浓情的散文所占的篇幅非常少。在这几位名家中,较浓情的作品有石评梅的《墓畔悲歌》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散文,现今读起来仍然感动不已。但在这两位名家的作品集中,较悲情的散文也仅此一两篇而已。浓情散文的极品确实能令读者震撼,但作家能写出这般感人作品需要有特殊的经历,他们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感动别人而写,而是自己的情感郁结被逼到了极点,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而为之。所以说,一些诗人总是激情满满地来抒发悲情,就很值得怀疑。
 
不提“哭”的男人是坚忍,这也流露出作者的文字修养。文学有了坚忍,也就有了人格魅力!
 
通读《秋天的怀念》全篇,史铁生没有一个字提到自己流泪,但读罢却感动不已。这就是文章情感表达得含蓄。且看这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体会这段,又到了秋天,作者看到了往昔景致的重现,可母亲呢?众所周知,史铁生是残疾人,本应由母亲推轮椅带他来看北海的菊花,可母亲却没了!移情的作用是含蓄,它能启迪并感染读者。含蓄较之直述是多么有力量啊!
 
感情是写作者必须的,但控制感情的节奏也是写作者必须的修养;正如朋友间交往得过热难长远,好文章的情感缓缓释放才更有余味。
 
 
 
http://video.sina.com.cn/v/b/23482688-1595920474.html--《有赠》达式常朗诵
 
 
 
笔者把博客评论暂时关闭了,一来可以节省笔者对其的关注度,再则,也减少博友间的交往因需留言而带来的麻烦!如朋友们真想给我博文提点批评和建议,我最欢迎,发纸条给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