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80后女性诗歌的拓展
-----梁小斌
作为80后的一个重要女诗人,潘无依率先将一个少妇的朦胧身姿引入中国诗坛,她肯定代表着80后众多女性面貌中的一个尚未经过化妆的新鲜面容。更为难得是这一位少妇把自己描画成已经成为母亲,在当代,这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因为据她自己说:“反正女人迟早要做母亲,还不如早点抱上孩子”。她的确首先是在向80后女性群体发言,她重新翻回了被众多女性诗人们所忽略的我们生命中的一页。
这首长诗读起来很像作者的一次精神历险。简单讲,她在成为母亲之前,面对更多的是房间里的假花和石膏像,女人日常生活里的特有道具,哪怕是一把梳子,诗人都会发现它掉了一颗牙齿。或许,她在梳头时嘴里还含着一块话梅,这种舒懒生活所反映的精神孤寂,被其它女诗人也曾表现过,但是,潘无依勇敢地从孤寂开始继续前进。于是她做了这首诗里的母亲。
长诗里蒙太奇式的生活片断到底写些什么,要靠我们猜测才能获得。潘无依好像跑到了大街上看到了送葬的人群,在送葬的人群中,有人看到了“她是一个喂奶的女人”,她们在雨伞下面悄悄的议论。一个孩子降生之后,女诗人有意将这一事件与送葬人群联系起来,她不仅是在揭示生与死之间的关系,我隐约感到,诗人的内心活动有着异乎寻常的爆发力。在送葬的背景下,她给孩子喂奶的举动,如果写得再深入一点,必将蔚为壮观。
送葬的人群走在雨中,
吹号人看着号角的脸,
雨水打在婴儿身上。
这里,诗人在暗喻着她的孩子在号角声中降生。按照“青年人应该把心思放在奋斗上”的社会习惯思维,那个雨伞下面的议论颇具象征意义。整个80后女性写作群体对于怎样描画年轻母亲心中恐怕也是较为陌生的。
潘无依恐怕是一位最有哲思的诗人,现代诗歌的精神向背,在她的勇猛表达中非常鲜明。哪怕是仅有情色,反正我要坚定的做个母亲。然而潘无依又说:
牡蛎和冰块一起滑下咽喉,
在情色的碰撞中只有眼神,
她拿起了筷子又放下,
牡蛎和冰块是80后青年特有的生活境遇和生活方式,这里,我们看不出她是在回忆做母亲前的情感邂遇,还是在叙述她把孩子扔在家里后到咖啡屋小息。潘无依的诗是超时空的,这首长诗的整篇布局,都有一个凝结的主题,这就是她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在这个充斥着“八爪鱼”的时代,一个年轻女人是怎样生活的?重要是生活,而不是靠单纯地焦虑生活。
“
她拿起筷子又放下”,这一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女人的徘徊和细腻心肠,他的生活就是在这么一种徘徊中向前。长诗《少妇》为什么要分成一段一段的呢?而每一段意象描画又让我们似乎在想象,她这时候究竟在哪里?原来,诗歌分段是在说明她的生活在往前推进,潘无依诗歌的特有生命律动真如同婴儿的心跳,整齐而有力。
仅从《少妇》的写作精神层面上看,这首诗的语言一点也不古典,在有些杜拉斯文采的尖锐质问里。甚至,孩子长大后是不是爱她,她都有所怀疑。我们不能这样分析诗歌,潘无依的诗歌品质在于,她在灵与肉的搏斗中,以轻盈之气一掠而过,终于把它转化为一种勇敢的面对。这种勇敢的品质或许能给我们的80后女性写作一个有力的启示:这就是,女性的精神飞翔还得更加广阔一些。
她的诗句是那么高亢:
她埋葬在崩塌的地方,
山的儿子要做新娘,
笔者在与潘无依的交谈中,非常注意听她对《少妇》这首诗的解读,她说:“我们的一些朋友,害怕生孩子,刷的一下子几年过去了,好象在奋斗,其实什么事也没做。我虽然有了孩子,觉得也没有耽误什么时间,我现在照样写作,照样能带着孩子开会”。
这真是这首诗之所以存在的一个“诗眼”,原来她是从活生生的日常感受中来。因为她独特,所以在整个80后女性诗歌大观中,这首诗的内蕴更加典型,值得引起重视。
因而可以说,《少妇》是一首关于年轻母亲的颂歌。歌中唱到:
火光照进水中,
红色是她的笑容,
宁静占有了它
梁小斌。2008-7-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