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不上窗户的少妇
---- 读潘无依的《少妇》
赛义德.顾德著
《少妇》不是潘无依的第一首诗,我读。我读过了她的别的诗,也翻译了她的两首诗:《梦中的墙》及《心不在心里》成阿拉伯文又在埃及的文学杂志出版了。读《少妇》让我更理解无依的诗歌写作风格和特点。
依我看来,潘无依是朦胧诗人。她的诗歌碎像深奥,含糊不清,给读者画一种模糊的图片来表达她的情绪,情感和思想。如果我们将无依的诗歌比较艺术,我们会看其诗歌是一些印象油画。她写道:
少妇关不上窗户
梳子掉了一颗牙齿
她的欲望没有颜色。
象征主义在潘无依的诗歌里明显地被用得很有效。
虽然无依的诗体设计很自由,但是诗人受到古典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她经常在句子里用不同的用法重复一定的词,为了创作更深的意义和印象。《少妇》有很多地方让我想起来道德经的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少妇》有很多很相像的例子,比如说:
无声与无声之间只有动作
只有动作还在继续。
诗人在别的地方写道:
距离之外没有距离
美丽的山早已昏迷
屋子在屋子里
人在人与人之间
溪水流过了溪水的源头
下游在上游的眼皮底下
她也写道:
水淹死在水里
抚摸着死亡。
也写道:
痕迹消失在消失的痕迹里
空白之处是掏空了心的人
心在心与心之间跳动。
还写道:
挑选没有被挑选的选择。
诗人的古典中国哲学的影响也在以下的两行很明显,很清楚:
叶子在泥土里重新长出叶子
轮回。
叶子落下来,新的叶子会长出来,总是有希望。以下的两行意义和风格很像伊斯兰教的苏菲诗歌:
你我之间也只是你我之间
她与她的路还很久远。
这个词“路”或‘道’在苏菲诗歌是很常用的,意味着领到真理的一条路。这个‘真理’是爱情。在苏菲诗歌爱情是真主的爱情。为了得到这种爱情应该从情人的爱情开始。所以苏菲诗人总是用人类的爱情来表示神仙的爱情。他们的写作风格很像以上的两行。在别的地方潘无依写诗好像她自己是一个苏菲诗人:
诞生从死亡的地方开始
生与死之间隐藏着另一种生死。
因为苏菲和佛教有很多差不多的特色,所以有时候无依写得很像苏菲诗歌的诗。可能他们的‘道’不同,情人不同,目标不同,但是表示风格是很类似的。这种诗歌总是用象征主义来表示隐藏的,得不到的真理,完不成的梦。享受这个梦和这个真理的时间是很短的,但是这种幸福会继续从过去到目前。昨天的回忆是诗人的今天:
舞曲缓慢延续到现在
从昨天到今天还是昨天
另一个空间里看见的也仅仅是空间
闭上眼睛看见了眼晴。
她看了什么眼晴?谁的眼晴?在另外地方诗人写道:
杯子里的眼睛看着另一只杯子
只有一个杯子
少妇光着脚走在碎片中间
雕塑的断耳突然张开。
诗人继续向前在路和时间的岔口走,但是她发现:
没有红绿灯没有汽车没有人
也没有她自己
大雪和白色之间
之间更白。
连她做梦的时候,她想象自己做另外一个梦!
她做着梦里的一个梦。
遗憾的是她的梦之雨落不下来:
雨停在空中没有落下。
但是她继续追求她的梦即使它只是一个残留的梦:
雨在水中泪在雨中
残留的梦在说话。
有时候我们的梦是一个幻觉,我们看到它但是它都不在,只有孤独和眼泪在等着我们:
他在那里却没在那里
孤独的泪水在水中流。
只有在觉得孤独的时候诗人才发现自己:
水底下的城市透出她的脸
沉下去才看见自己和自己在一起。
诗人全神贯注于爱情,爱情是诗人的理想。为它,她一切都可以做,疯狂也不算疯狂:
为看见那些看不见的
疯狂的爱并不疯狂。
只有爱情诗人担心不会再有了。她问自己她是否继续有爱情:
她回到了少女的季节
那些腐烂的尸体还会长出爱吗
那被践踏过的河滩
是否又长出新的苔藓?
最后诗人知道:
爱是她一生的阴谋。
《少妇》这首长诗不只是一首爱情诗但是它描绘妇女的感情,情欲,和她的一生的梦…….她的爱情。潘无依描绘这种复杂灵魂的情感及肉体情欲描绘地那么丰富,那么彩色证明她是一个认真的,真正的,天才的诗人。《少妇》的许多象征主义的比喻肯定会满足读者的思想和想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