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课才是硬道理”
刘雨 王海欣
我们有幸在王校长的领导和影响下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目睹他作为一个学者、一名教师、一位大学的领导者是怎样以他深邃的思想与学识素养为北京大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以及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与智慧。
九十年代初在国家大踏步改革发展和经济腾飞的背景环境下及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和影响下,各校都在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王校长作为当时主管教学科研的领导,面对新形势下北京大学人才培养、改革措施特别是大学理科教育面临的任务、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他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便是我校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方针。
记得有一次王校长向我们了解当时院系课程开设的情况,他语重心长地说:“课程建设最重要,没有好的教师把好的课程开出来,一切都是空谈”。当时国家教育部设立的“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全国36项,其中我校就牵头了12项。除此之外,学校还分三批共设立246门课程为“本科课程建设立项”,他还根据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组织设立372门“本科生主干基础课”。当初就是在他这样务实的精神召唤下,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和院系一起参与建设课程,修订教学计划,要求文理科学生互选加强素质教育的文理课程及学分。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始终也不敢忘记贯彻“开好课才是硬道理”。教务部当时积极组织一批优秀教师为本科生开设“自然科学专题选讲”、“名著名篇导读”课程,为我校的''北京大学素质教育通选课''奠定了基础。当初为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设立的课程建设立项的许多课程现在都获得国家级、北京市教学优秀奖或教学名师。
为了培养基础学科优秀人才,王校长组织动员院系,专门为文理科试验班的学生建设开设了30余门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和拓宽基础的课程。这些为我们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宝贵借鉴。
在我们长期的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王校长对国家理科基础学科后备人才培养的深思、智慧、用心,他对学校学科大类课程设置及改革如数家珍,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心中有数,对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解决有方,以及他对学生的关爱、给予的厚望,这些在我们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一直激励影响着我们的工作。
王校长还长期担任“高等理科教育学会”的理事长一职,对我国理科教育与人才培养予以高度的关注,并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我国理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为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理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与行动指导。在几次和王先生一起参加的学会理事会上看到由于他对中国高等理科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使得他在各大学的同仁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可以说他是我国高等理科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人和践行者。他已经离开理事长职位后在第四届理科学会常务理事会上的精彩讲演引发的大家的思考,以及从会场报以的热烈掌声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他时刻关心着祖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明天!
喜逢王校长80华诞,我们要对他说:“王校长,我们给您敬礼!”
2012年9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