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拙居邪思录(七)
王义遒
十九、评“京台高速”
北京到上海的高速公路,叫“京沪高速”,直到山东的这一段,也叫“京福高速”——北京到福州,现在正式命名为“京台高速”了——北京到台北。沿路官方牌子到处都是。我不知道这样的命名是否取得了海峡对岸的认同。
我想可能没有协商过。要是真的这样,我就觉得十分不妥。统一台湾,当下障碍很大。障碍不仅在对面官方,还有民意。他们担心的就是“统一”,一切听大陆摆布,没有自由了。“京台高速”不经对方认可就亮出来,不正就十足说明,一切得听命于大陆了吗?在我们,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高速”就得从首都通到每一个省会,天经地义,那里有商量余地!其实,即使对大陆各省,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合适的,太专断了,本来是该与地方商量着办的。对政权还不在手、口口声声要和平统一的台湾,这种做法无非就是宣示台湾是我们的,一切我们说了算。十足一副强加于人的主宰病。实在是对“台独”意识的火上加油,增加了和平统一的障碍。
也许恕我孤陋寡闻,此事并非一厢情愿,而是与海峡对岸协商了,对方同意了。那么,我还是觉得如今正式挂牌有点急躁不妥。因为,一条“高速”穿过海峡,还存在一个如何实施的问题。200公里的海峡高速公路怎么过?海底隧道?空中大桥?这些都是巨大工程。目前尚未见到具体规划、方案设计、筹资渠道。如果这些都八字没有一撇,却公开挂牌,岂非太虚夸了些!让人不能不怀疑这不过是一种宣示主权的“做秀”,而并非实事求是的做法。
任何“做秀”,后果不大可能如意!
二十、 说“标准”
“标准”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依靠标准才能实现社会规范与秩序,人们生活才能方便、顺利。市场化社会,标准成为竞争的重要内容,有云:“三流企业靠产品、二流企业靠专利、一流企业靠标准”。标准掌握在手,等于主宰了行业,具有控制、垄断之权。
不过,在真正市场体制下,企业拥有标准权是靠竞争取得的,你的标准科学、合法、方便,大家才能承认你。但是,我们这里标准是某些垄断企业一厢情愿、自己规定的。
前些天,我从邮局给国外寄信,信封是单位印制的国外标准设计,有单位名称,纸质厚实坚韧,设计整洁大方,印刷精美漂亮。可是邮局工作人员说,你的信封“不标准”,请你去买一个“标准”国际信封,否则信寄不到不负责任。我只好买了一个。虽说是“标准”,却纸质单薄,印刷粗糙,没有胶水条,除了印有“航空”和“贴邮票处”两个方框以外,大小规格与我原有信封并无二致。不过,我还是遵照要求换了信封,并用邮局提供的圆珠笔弯弯斜斜地重新写了地址,与原信封的整洁精致实在很难相比。我非常丧气,还对这个“标准信封”能不能经受万里跋涉心存犹疑。
我想:既然是“标准”,质量应该是上乘、让人放心的。我又想,有些“标准”是否是一些垄断企业的歪招,“肥水不外流”,只准我独霸,不许人竞争!
二十一、城市要什么样的形象?
《环球时报》5月10日《国际论坛》“中国城市为何跟报摊过不去”的社评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它说到了城市的美、城市的形象,说到了城市的美不在于整齐划一,而在于活力,在于文化品位,在于给市民以方便。
社评是就报摊发议论的,实际上还可推得更广: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形象?
什么叫“城市”?“城”者高大围墙也。现在城墙大都拆除,代之的是钢筋混泥土的高楼大厦;“市”则是做买卖的地方。过去都有露天集市,现在大都藏到超市等建筑里面去了。但是,无论是纽约、巴黎、莫斯科,还是东京、首尔,都还有一些店面摊贩比较集中的地方,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地点,不少设在繁华的地铁站口等处。
当下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似乎对巍峨高耸、整齐划一情有独钟,热衷于冷冰冰的铁青高楼,鄙夷于喧嚣的热闹市井;他们喜欢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厌恶摩肩接踵、人潮涌动。于是,他们管理下的城市是“有城无市”,或至少是“显城隐市”。试看,新建的平安大道、改造后的前门大街、西单闹市、甚至海淀小镇,还有昔日的热闹繁荣么!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在北京,我最厌烦去CBD中央商务区。那里满眼是单调铁色、车辆蜗行、空气比其它地方浑浊几倍。而在前门两侧大街上,如和平门地铁站口,你既为那里的清静感到诧异,更为那寸土是金的宝地废置不用而感到惋惜!你看,首尔大学路地铁站口,不仅报摊林立,卖纪念品、小礼品、小饰品、小食品的商贩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你感到城市的和谐、温馨。就是在莫斯科,你也能找到这种温馨!
作为城市观光,我欣赏巴黎街头的露天酒吧。坐在那里,边呷着浓郁的咖啡,边作“观行人”游:看熙攘人群,或行色匆匆、或若有所思、或卿我依偎、或怒目相视,千姿百态;而服饰打扮,各不一般;给你以无尽的人生回味,思绪泛滥。这是一种多么好的人文景观、都会气象、城市风貌!
看来城区建设的决策和设计,确有不同观念。钢筋混凝土高楼大厦加整齐划一就是现代化?这不算先进观念。先进观念是一种文化,文化要经受历史考验。看到名垂千古的《清明上河图》,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人群,你看到了经受历史考验的都会文化!漠视这种文化,你就既会压制城市观光业,也压制了老百姓的自由与方便!
我曾发奇想:对城区建设的决策和设计是否也来个“实名制”,规定必须把宏大城区及楼群、楼座的决策者、设计者的大名镌刻在显著位置,以体现对人民负责、对后世负责。谁流芳百世,谁贻笑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2010年5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