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呓语唠叨篇》—2:三十年前的三大件(咩咩)
据说,今天的年轻人都有很重的负担。这话一点也不假——房子、车子、孩子,都是他们极大的负担。有人把这讥讽为“新三座大山”,说的似乎过了点儿,不过也可以说是“八九不离十”吧。
说起1949年以后的前30年,我们没有“大山”的压力,但是家家却都有“三大件”的需求。这“三大件”依次就是:自行车、缝纫机、电视。
自行车是代步的必备,上班,出行,远近咸宜——有了它,上班有了保证,不迟到;出门不用挤公交,还省掉好几毛钱。所以在抓阄儿得(购物)券的时候,心里总要默祷自己有个好运气,能够搞到一张。那时候有两个自行车名牌,一是天津产的“飞鸽”,一是上海产的“永久”,抓到哪一种也是有说道的:有人认为“飞鸽”是仿英制的老牌子,“做(读“昨”)实”;有人以为上海的“永久”轻捷,型好。不过这也是“仁”、“智”所见,大家也不去追究,抓到一辆就是交了好运道,牌子就是次要的啦!
再说缝纫机,那是家庭必备,因为那时候两个人的收入有限,买不起商店里现成的衣服,都是念叨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自己做。老人的,孩子的,我们自己的,都是我们那位主妇下了班以后熬到午夜来做。记得我在干校收到她给我做的衬衣,大家都说做的好,和买的样式一样,夸了半天,后来一细看,两个袖子怎么不一般长,而且胸肩交接处还有很重的圆珠笔痕迹(是她一时找不到粉笔就急急地顺手抓来画上的),这就成了一时的笑话。她还带来了有创意的雨衣,下大雨,第一天披挂上阵,针缝的袖子就脱离主体,于是我就穿上了别致的坎肩雨衣。
说起缝纫机还有一个故事。我抓到了缝纫机的“票儿”,喜出望外,胜利凯旋。阖家也是欢喜、庆贺,但是跟着就是犯愁了——没有那么多的钱!对于月收入56元的我来说,这148元可不是个小数呀!干脆不买了吧,又下不了决心废了票儿,再说这还是蜜蜂牌的呢!最后决定还是阖家凑钱——老妈妈拿出了积攒的80元,我拿出30元……,正在大家翻腾的时候,两岁多的小女儿跩跩地走过来说:“婆,我这儿还有3毛钱!”
现在这台缝纫机已经成了我们家的文物,早就不用了,但是永远是我们的珍藏,因为它是“那个年代的记录”、“我们家的功臣”,最重要的,其中还有我们小女儿的“投资”呢!
最后该说说电视。那时这可是奢侈品。我们的第一台9吋黑白电视机是70年代末用我的一笔稿费购买的。在我们四层筒子楼的百多住户中,这是相当难得的第二台。此前,我们每晚都要带着孩子到老晁家去看电视,他家挤满了自带凳子来的邻居。这回我们也可以分担一下啦!应该说,这也算是我们历经了整整30年颠簸的喜庆证物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