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名笔谈》之3 :季老走了

(2009-09-16 11:52:58)
标签:

杂谈

《未名笔谈》之3        季老走了           王义遒

 

    季老走了。我本来是要在近期到医院去看他的,而今成为终身遗憾。

    季老和我专业相差很远。虽然他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但我却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学校做行政管理工作后才得以互相认识的。起初,只是请他参与一些会议或活动,请教一些事务。先生曾任北大副校长,又是知名学者,学校一些活动自然少不了他。九十年代后,我不时为校刊写点东西,主要都是为学治教的点滴体会和杂感,希冀对匡正学风有点帮助。这件事引起了先生的注意,他在与文科老师的谈话中曾提起过。于是有人就辗转告诉我说,“你的文章引起了季先生的关注,他表扬你呢”。

    这样,正是在季先生和与他同龄的侯仁之先生的关心和鼓励下,我就一发不可收拾,大着胆子不时在校报上发表点小品、杂感、散文。而且,不揣冒昧有时竟敢登门拜访求教了。人家是“以文会友”,我则是“以文拜师”。

    和他见面,他总是鼓励我写,“有想法就要写出来”。我想,他就是这样来实践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这种“有所思”当然不是完全个人的,而是认为这种想法对社会有好处的,社会应当这样做才会更好,或至少是有益于部分人群的,因此应当起点宣传、感染和鼓动的作用。我想,这也是先生所以发表那么多的“非中非洋、非古非今”的文章的动因。他梦寐以求的就是社会好起来,中国好起来。我们谈的比较多的,是21世纪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作用,他经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轮到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了。他跟我谈到旧北大与旧清华的管理文化不同,风格迥异。谈到文科与理科的不同。我发现,他非常关注理科的发展,谈到叶企孙当年办清华理学院,谈到他对哥廷根大学的访问。2007年叶企孙先生诞生110周年,我写了一篇纪念文章1),其中写到叶先生30年代访问哥廷根大学,曾与季先生会面谈起当年成功兴办清华物理系的事。有人却说,叶先生1931年后没有出过国。为此,去年春天,我又一次请教了季先生,他说我写的确实无误。

    他还对我说起解放以前知识分子的待遇,他对一度做中学教师的收入非常满意,认为是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我则向他请教了一些语言学问题。他发表了很多宝贵意见,认为语言学应当是21世纪的一门显学。我关于语言学的一些看法,不少就是得益于季先生的教诲。

    1997年春天,他的精装24卷本“季羡林文集”出版了。在如此众多的同行师友之间,他竟把我引为知友,让李玉洁老师把一套整齐崭新的书送到我的家中,使我受宠若惊。这套书成为我家最体面醒目的书籍,陈列在客厅书柜中。2008年春,我的小品集《湖边琐语》出版了。这是我唯一一本小品、杂感、散文结集出版的册子。我的写作是在季老和侯仁之先生等人长期鼓励下才坚持下来的,请这位对未名湖怀有深情的季老来题写书名自然是首选。但他年事已高,我为应否为此劳驾他而心感不安。当我把这个困惑向杨锐表达,并表示想在最近去医院探访季老后,她说,季老最近感冒,不宜探访;但他还可写写字,如他愿意,题词倒是可以的。不意第二天,杨锐就把一张尺半的整整齐齐宣纸题字送给我了,上面是俊秀有力的“湖边琐语”四个大字和“季羡林题”四字落款。我真是喜出望外。再看那字迹竟比他近来为别人题写的更为清晰用心而隽逸有劲。我说不出有多么感激,但除了送给了他几本书以外却别无表示。我曾几度想再上医院登门拜访,谨表谢忱,却无缘实现,成为人生憾事。

    季老,我只能以您为榜样用终生耕耘来报答您了!

 

1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叶企孙经验的启示——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载《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第6期,收入王义遒,《大学科学教育  改革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1/11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