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抱拙居闲话》之十六——大学与寂寞

(2007-03-12 10:42:47)
分类: 《抱拙居闲话》(愚翁)
 

《抱拙居闲话》之十六——大学与寂寞             愚翁

   教育学院留德归来的陈洪捷教授写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书中说,德国古典大学观有四个核心概念:修养、科学、自由和寂寞。在大学里学习工作了一辈子,前三条接受起来很自然;而“寂寞”这一条经过作者解释,初想也觉有理:不是么,躲在象牙塔里玩阳春白雪,自然和者甚寡,寂寞!再一想又感到有点别扭:一、用一个形容人生境界的词汇来描述大学理念,似乎把神圣的殿堂凡俗化了;二、反观今日大学,校园里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各色人等纷纷往大学里挤;知识经济,大学自己也渴望从社会的边缘挤进社会的核心,哪里还有寂寞!似乎要么是“寂寞”概念描述大学不妥,要么今日大学已经抛弃了古典大学的原则观念,真正是“现代化”了。

  一次偶然机会,使我顿悟:不仅“寂寞”描述古典大学很贴切,而且现代大学还应当继续维持寂寞!“寂寞”原来确是大学的灵魂,失去寂寞,大学不会是真正的大学!

  那是一次和研究生讨论一篇要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20分钟的学术报告稿。我们在实验里发现了一些现象,我试图结合实验过程对它们进行细致的解释,但实验过程复杂繁琐,要把产生现象的细节一一讲清,20分钟绝无可能。当我们挖空心思试图组织文字时,一位同学说了:“其实也不必太认真,没有多少人能懂的,我们这里说的话,一出实验室就没有人懂了,没有共同语言”。他还加了一句,“我们这种工作是很寂寞的!”

  是啊!我们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实验国内只有三家,而原子激射器(原子激光)实验更是独一无二,国外也是个位数,确是和者甚寡,就得寂寞!

  大学,是要做研究的。做研究是要讲“高深”的。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追求“高深”,就不能从者如云。寂寞!

  对一般人说来,我们的研究方向自然有点偏狭艰深,但物理上是有意义的,2001年还得过诺贝尔奖,说不定一二十年以后还会“进入寻常百姓家”呢。不过,即使是对一些人文社科或工程技术领域中常人能切身感受的现象、耳熟能详的话题、熟视无睹的事物,比如就业、反腐,汽车、电视等,似乎每人都能说出点意见,发表些看法;但只要一涉及“研究”,要真成为正确决策,那就只能是少数人的事了。他得掌握详尽资料,选择独特视角,采用巧妙方法,发现奇异元素,得出创新结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不容任人置喙了。其实,哪怕是一辆轿车,就是汽车专家,对节油、降噪声、外观、舒适等等方面,真能全面掌握的恐怕是绝无仅有。因此,即便是热门话题,研究也是寂寞的。

  人的本性大概是喜欢热闹的,追名逐利。“名”者,求热闹闻达于世也。像拒绝领取百万美元“菲尔茨奖”而埋头学术又穷极潦倒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真是旷古稀有的奇人。但正是这样的人得以基本破解“彭加莱猜想”。所以科学研究的天性是好寂寞。人的本性与研究的天性就如此矛盾!

  学者们当然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因此,他们在做研究时会鼓吹和维持寂寞。所谓“板凳须坐十年冷”,这冷是为后来的热做铺垫的,寂寞是热闹的前奏。不过,寂寞出了成绩,磨得了亮剑,热得火红,红得发紫,寂寞者的学术生命也就接近完结了。国内外大概均如此,故二次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寥若晨星。而我国尤甚,社会是非把这样的成就者捧杀不可的。也好,这可使研究机会均等。但可惜,我国研究资源却总会源源不断投向研究生命枯萎了的。

  寂寞者其实还有另一个“优势”:知情者寡。这样,伪造、作假就难为人所知晓。学界腐败问题屡见不鲜与某些“寂寞者”善用此“优势”而不甘寂寞、急于求热有关。因此,对研究者的一个道德要求就是“慎独”,不因无人知晓而舞弊。慎独是研究人的崇高品质。

  一批慎独的研究者寂寞地研究着,这就是大学的本色,也是大学的社会职责。而为了创造力的永远旺盛,以研究为目标的大学,还是永远保持寂寞的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