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实用分类及微相分析》后记
咩咩
1981年下半年,我赴美国伊里诺斯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学习进修,作为北京大学首次出现在伊里诺斯大学的访问学者,受到了该校地质系领导和师生的特别关照,这是我久久不能忘怀的。
我和A·V·卡罗兹教授的共同合作项目是完成有关新的碳酸盐岩实用简明分类的课题。当时这一工作在伊大已有相当基础,但是更好地予以完善并加以总结和明晰的展示,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但我们深信,这一工作的完成对于我们双方都是大有用处的。那就是,作为微相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新分类,需要给予传播,以求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验证和推广,而对于正在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我国,作为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开发的基础地质工作,也是迫切需要的。
在美期间,我们共同完成的是悉心选取的200幅彩色显微照片和用中英两种文字写就的碳酸盐岩实用分类。在工作期间,已故的、当时的地质系主任约翰·豪尔教授
(John Hower),托马斯·安德森教授 (Thomas
F·Anderson),邓纳德·汉德森教授(Donald
M·Henderson),菲利普。森德伯格教授(Philip
A·Sandberg),特别是许统群教授(Albert
T·Hsui)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欧文 (Michael
R·Owen),戴阿比(Ibrahima Diaby),奥克拉维 (Rasool
Okhravi)则给予了热诚的合作和帮助。
1983年我返回北京后;考虑到我国广大读者的需要,就我们原有的工作又做了一定的扩展,即就分类问题的缘起和发展补充一些必要的材料;同时,更重要的是,把这个实用分类如何实际应用于碳酸盐岩微相分析作一个比较全面的示例。在此期间,我和卡罗兹教授保持着经常的联系。我们经常就这本书的内容、编排以及出版,交流意见和看法,从而使我不断地得到他的指导性的意见,这也是本书得以及时反映截至1984年底的最新成果的一个原因。当然,还应该特别感谢戴阿比博士的好意,使我们能及时采用他的尚未发表的关于伊里诺斯州中密西西比统圣路易斯石灰岩的微相分析的部分工作成果。同时我还满怀敬意地指出,这一工作得以完成,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和有关教研室的领导和同事们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鼓励;华东石油学院冯增昭教授、成都地质学院曾允孚教授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北京大学王英华副教授,张秀莲讲师在工作期间自始至终给予启发指导和帮助;北京大学地质系的校友、老前辈关士聪教授百忙中为本书撰写序言,这些都是对我的巨大的鼓舞和激励。本书最后成稿匆匆,尚有不少不尽人意处,未及细审详核,我愿借他们的真心美意,化作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动力。
1985年4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