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二吃”
咩咩
这里说的是我们在河南短短的一天里的经历:“二吃”是在开封的第一楼吃“灌汤包子”,在郑州的萧家烩面馆吃传统名吃“烩面”。不用多说,这“二吃”是一顿在中午,一顿在晚间。“民以食为天”嘛,我就先说这“灌汤包子”吧!
离开清明上和园的时候正是中午的“饭点”,车走不多远就到了店居闹市的“第一楼”。要说这里可真是叫“火”,可见其名声之大果不虚传——我们从南北向的正街驶到横街的拐口,就只见到车挤车的景象了。可是大家都不急,都在慢慢地往边靠,原来都是在找自己的停车位。我们也就明白,都是来“第一楼”的食客!在几位带袖章的饭店交通的引导下,我们把小“面的”停靠在饭店的对面,跨街就走进了“第一楼”。我们随着请客的主人家往楼上走,一楼坐的满满的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大嚼,他们那种样子,美美地,有滋有味地,让我们不由得就加快了登楼的脚步。
在一个预定的单间坐定了,就有严肃端庄的小姐来为我们上茶;不一会儿,就端上来了第一屉包子。只听见她用豫腔袅袅地说:“拿包子的时候,要轻轻提,慢慢移;吃的时候,要先开窗,喝汤慢慢吸……”再往下,她就没说了,不过我也明白了,下边就是吃呗。至于是先吃皮儿还是先吃馅儿,还是一口咬一半儿,那就是各取所好啦!我暗自佩服这位小姐,她是很懂得教学艺术的。她说得十分扼要,还给我们留下了“自我学习”的空间。遗憾的是,我是昨天讲的《纵谈课堂教学》,要不,这不就多了一个最好的说头了吗?
我以前吃过几回灌汤包子。有的还是专业的沪式小灌汤包儿,是亲家为我们专做的,自然好吃。可是我是一口吞的吃法,从来不分先后的,所以就不觉这灌汤之妙。这一回有了吃法的“规范”,味道可就大大不同了:慢慢地吸吮,把汤吸干,品味;再吃皮肉,添饱。这汤汤可是鲜美极了!而且是五、六种各自不同,馅儿有虾的,有肉的,有香菇的,有芹菜的,还有辣味的,汤自然也就各显风采。最后是两种没有汤汤的,是素菜的,吃起来又是一种风味。在端上的一屉屉包子之间,又间插着特别配送的凉菜和热菜。真是美不胜吃!
晚上的郑州“烩面大宴”是主人家主持,既有犒劳送别的美意,又有校友聚会的深情,因此格外热闹。坐定之后,主人简单致意后,主要的动作就是不停地举杯,起立,再不停地起立,举杯。中华文化来了!谁也挡不住的中华文化又来了!我算是没辙了。
我抓紧时间吃那些别有风味的菜肴——方块牛肉(带嫩葱)、爆炒海蜇、生拌荆芥、卤墩豆腐、清蒸鲈鱼、豫制熏鸡……。在进餐时,坐在一旁的主人们都有特别说明:这海蜇是热菜,不是拌的,是炒的;牛肉是店里的看家菜,慢慢嚼,越嚼越香;鸡是不到一岁的母鸡,必须是没有下过蛋的(没结婚的处女鸡)方可录用;荆芥是这里的特产,别处是没人吃的,比如邻近的河北人就绝不问津。还有一种凉拌菜,好像是粗粗的豆芽菜,一问,说是“不是!是……”对不起,是什么?我给忘了。总之,是各个都有特色,盘盘味道新鲜!
边吃,边侃,边起,边喝,最后,“萧家烩面”到了!这真是货真价实的压席菜(面)!面是盛在一个中等大小的浅碗,好像是宽宽的面片被拥在汤水里。较深颜色的汤水,不稠,不稀,其中只有一小根绿菜;样式一般,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低头凑近了碗边,先喝了一小口汤,呀!我马上就暗自一惊:好味道!可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料煨的汤——不是海味,没见鸡蛋,来不及考究,也顾不上问就吃面。这面不软、不硬、“筋到”有嚼头,真是恰到了好处。最最难得的是还炖出了味道,这味道不在面皮的表面,而是触及深处、融为一体。真是绝妙之极!已经很饱了,可我还是奋力把它吃光。这就是我们在河南的两地“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