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古琴艺术(四)——讲座实录

(2007-03-10 19:30:30)
分类: 艺文感悟(咩咩)

浅谈古琴艺术(四)——讲座实录                 咩咩

 

     浅谈古琴艺术(四)——讲座实录  浅谈古琴艺术(四)——讲座实录

 

  展望当前的音乐发展趋向,面对古琴音乐的现状,有一些亦喜亦忧、不成熟的想法,也算是一种“思微”吧。在世界音乐文化走向多元化、多极化、程式化、网络化和多层次的今天,出自中华大地本土、有数千年历史的古琴,在民族音乐的振兴中的作用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想起唐代刘长卿的《听弹琴》: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还有白居易的《废琴》: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可见古琴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几度被冷落。刘长卿说的“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和白居易分析的:“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都是鞭辟入里的。

  我由傅聪、马友友、黄英、廖昌永想到,还由陈美,约里奥·克莱德曼,雅尼想到,它们都是世界级有影响的音乐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文化底蕴,但是他们的演奏都遵循了传统,但又没有拘泥于传统。小泽征尔曾经说,欣赏《二泉映月》的时候应当跪下来听。这话实在感人,也说明了我们民族音乐的魅力。我们有没有必要做好我们民族音乐、包括古琴的普及和宣传推动工作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所以我认为:古琴艺术,一定要有所传承,也一定要随着时代有所发展。

  这从古琴的记谱法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最早古琴是讲究“演示面授”的,进一步才有了记谱的要求。最初是记录指法的文字谱,像《碣石调幽兰》;到了唐代,就开始把记载指法的文字谱简化为今天通行的“减字谱”。随后又有了工尺谱。明、清两代,刊印了大量琴谱,使许多古代琴曲得到完善的保存和流传。目前我们不但拥有成千的古琴曲谱,而且有些琴曲还一直留存在今天古琴家的手中,使我们有可能通过古琴的演奏来欣赏古代音乐的成就。这和记谱法的改进是分不开的。近年来龚一先生又创造了古琴的《五线记谱法》,大家看这《游击队歌》的记谱就是。这对于古琴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推进。古琴曲的新貌也是很可喜的。我想在这里展现几个例子来说。

1)酒狂

 《酒狂》是一首著名的琴曲,相传为魏晋时期的名士阮籍(210——263)所作。乐曲的素材精炼,结构严谨,先扬后抑的旋律,似乎隐藏着一种忧郁的情调;复拍子的跳动动的节奏,给人以放荡不羁的感觉。这支琴曲改编成为合奏的样式,使之主题更为突出了。

 

(2)关山月

  琴歌《关山月》的歌词采用的是李白的一首乐府诗;其曲调原为山东地区流传的一首民歌。四十年代,有琴家将李白的诗配唱,乐曲音乐着笔边塞以述怀,谴责了古代非正义的战争給人民带来的苦难: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空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凤求凰

  据说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里,司马相如为文君弹唱的琴歌是《凤求凰》。琴歌具有冲决罗网,追求自由幸福的精神。旋律起伏跌宕,曲情激动而委婉。词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4)合唱《阳关三叠》:

  这是夏一峰传谱、王震亚编曲的大合唱。已经传习、演唱多年,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琴还是要走出自己的书斋,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这种转移可以说是个路子,而我们在上世纪中期就已经做了许多。比如我还想起李焕之先生根据古琴曲改编的大合唱《满江红》,也是有很大反响的。

 

  综合以上所说的,我的一些看法是古琴艺术要学习、继承、推展、发扬、创新——要“兼容并包”、“百花齐放”。我们要无比珍惜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医药学,哲学,美学,艺术,戏剧,太极拳……这些文化的精髓都是彼此相通的,它们是不朽的民族文化,是国家民族永存的基石!

 

  我们在这里欣赏一段精彩的音乐会节目,这是贝多芬的《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协奏曲(Op.56)》,演奏者是:Perlman(小提琴);马友友(大提琴);Barenboim(钢琴兼指挥);柏林交响乐团协奏。从这场可谓“珠联璧合”的演出中,我们可以体验到那种音乐的和谐与共融,更会被那种创造和演绎音乐的艺术家们的默契合作所感动。

 

  音乐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生产、科技的进步,必然对当时的音乐产生深刻的影响。而音乐活动的产生,是同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密切相关的,随后逐渐上升为抒发情感的精神活动的一种方式。史前社会,以乐舞为典型代表的音乐活动,尤其如此。目前,音乐活动已经成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多民族的抒发和沟通的特殊语言。

  人类文化的实践证明了,任何文化在任何历史条件下总是要表达它的时代内容,而民族性则制约着这种表达的方式。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才构成了人类文化的整体。

  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有数千年的深厚积淀。它体现了多方民族汇聚,色彩斑斓;丰富语音语势,多有遗响;融会哲理,文采飞扬;底蕴天成,风格多样;交流融汇,更新有常。在今天,古琴的“独具特色,敦厚温良”,和其它各类艺术一样,会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别具特色的助力。古琴艺术曾经有光辉的过去,古琴艺术必然有灿烂的未来!

 

  最近,我们还听到一种声音:

(1)中国音乐落后于西方。其根据是: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以“解放人、改善人的生活”;要具备“能动地进行创造的文化特征”;文化的时代性和个体性…[B2] 

(2)思考的结论——中国音乐的出路是“向西方乞灵!”其根据是:

1)艺术的本质不在求善。儒家违背音乐艺术的特性,夸大音乐与道德、政治的联系,比如“乐者,德之华也”等命题,使音乐成为教化的手段、政治的工具。

2)承认“欧洲音乐中心”是承认欧洲音乐的先进地位。

3)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阻力是来自民族主义。不应以民族性压抑个体性。民族性是保守派的武器、现代化的大敌。强调民族性对音乐艺术有害而无益。

4)今天中国音乐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型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就不能否认中国音乐需要“向西方乞灵”。

5)中西音乐的根本差异不在民族性,而在时代性,即是前现代与现代的差异。

 

这样的理论的确让我吃了一惊。我们的确应该想到这样的问题:

(1)民族性-时代性的问题,以及个性化、个性解放的问题。

(2)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问题,人的创造和社会的关系,以及民族的特性与世界潮流方面的诸多问题。

(3)乐教的时代性的问题,即“社会人”要不要有伦理道德和法治的约束?

(4)在经济大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要不要自律,自省,自强?

对于这样几个问题,我的回答基本是肯定的。这就是说:

(1)文化一定要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而个性、个性解放与社会性、民族性是互为依存的—,但绝不能因为强调了个性发展就抹杀了民族性和社会性。这是十分危险的。试想:为什么上街要遵守交通规则?因为你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你胡来出了事,命都没了,哪来的“个性解放”?你的好书、好戏、好歌,没有社会的认同,你哪来的“成就感”?;

(2)人的属性有许多说法、提法,如“生物人”,“社会人”,“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符号人”等等。前两者是重要的、主要的、根本的。前不久,我看到一本书《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杞记》,它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把医学和“最年轻”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点新奇的。翻看一下,原来这位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说出了一些道理的:医学的生物化转向了人文化,因此,它就从“最古老”的科学变为“最年轻”的科学了。本书的策划者说:“医学,无疑首先是一门科学,但它同时也是一门人学,因而时时需要人文滋润。”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其实心理医生的治疗不就是一种对于“社会人”的顺理[B3] 活动吗?

(3)文化艺术要进步、要发展,但也不能忘记它的驻留性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4)新时代的人才要学会自强、自信、自省、自警、自律。音乐是“五自”的好助力——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而有时候后者更显重要。

"乐教在当前以至于今后至久远,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它应该有时代性,

  最后我想讲一下“各民族音乐的汇聚交融”的问题。给大家放映的是2000年夏季柏林森林公园交响音乐会上,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出赵季平的管弦乐组曲:《霸王别姬》,(Zhao Jiping:《My Favourite Concubine》),指挥是日本青年指挥家肯特中野。

  再看,乐曲在京剧小鼓的敲击下起板,越打越快,跟着西洋小号的吹响,中国的锣、钹齐奏;京胡慢慢地拉起,在小提琴、单簧管和琵琶交响合奏中,又吹响了洋笛;浑厚的大提琴嗡嗡,衬托着箫,吹出那不协和的音调预示着那战事中的悲壮;稍一停顿,小鼓又“啪嗒啪嗒”地敲得震响,圆号也露相了;在圆号的烘托下,清脆的琵琶引出了小鼓、铜锣和小钹劲敲;在缓缓的笛、笙齐鸣中,身着华服的秀女用日语念出一段节奏很强的“说辞”……随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她那一板一眼地是说的什么?我认为这是虞姬宽慰楚霸王项羽的话。按照这个意思,遵循秀女念诵的节拍,编写了下边的几句:

   这边那边,都在一边,

   那里这里,胜利在即;

   这时那时,岁月飞驰,

   那回这回,快乐不悔!

 

就此我想提出几个问题,共同讨论、思考:

1、中国音乐真的是落后了吗?

2、“全盘西化”是中国音乐的出路吗?

3、在信息时代和商业大世界的今天,古琴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谢谢!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