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草时评】腾中重工:把忽悠进行到底?

标签:
腾中重工悍马洋垃圾汽车业忽悠汪忧草杂谈 |
分类: 忧草时评 |
【忧草时评】腾中重工:把忽悠进行到底?
文/汪忧草 2009-10-11
据《重庆晚报》报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四川腾中重工9日达成收购协议。根据这份交易金额1.5亿美元的协议,腾中将获得悍马品牌、商标和商品名称的所有权,并拥有生产悍马汽车所必须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买方亦将承接悍马与现有经销商签订的经销协议。而腾中计划在未来投资8到20亿美元资金去发展悍马品牌,在中国建设悍马汽车的生产厂。不过虽然双方已签署最终协议,但交易最终完成还须等待中国和美国政府主管部门审批。(《重庆晚报》10月11日)
谢天谢地,扰攘多时的“腾中收购悍马”大戏终于快要落幕了。但怎么看,这个“收购”案都像是一个国际玩笑。
http://blog.people.com.cn/blog/blogspace/2008/0311/wycblog/200910111103480938.jpg
2005年注册的四川腾中重工,注册资本3亿人民币,2008年销售收入15亿人民币,08年纳税2000万人民币。从这几点看,名不见经传的腾中重工在中国只能算是一个中型企业。而且,这家公司在国内是生产搅拌机的,从未染指汽车制造业。虽说国内奇瑞、吉利、比亚迪等民族品牌汽车也都是从无到有,但他们都是在国内摸爬滚打才慢慢上路的,而不是以1.5亿美元(将近10亿人民币)去买一个国外品牌“上路”。
其次,“悍马”品牌到底值多少钱?据专家指出,悍马品牌价值在5亿美元到1亿美元之间,但这只是通用此前的单方表述和外界估价。其实,对于通用来说,只要能脱手悍马、避免停产,就是胜利,这将有利于新老通用的剥离;而对于收购方来说,即使只花1亿美元现金,也不能说是“抄到了底”。因为这可能只是收购悍马所需要的第一笔资金,可能还要偿还相关债务,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悍马在美国保住的3000多个工作岗位支付大笔外汇。这种长期输血的高昂代价在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等案例上已经有“血”的教训。
从腾中重工今后准备再投资8到20亿美元资金去发展悍马品牌的相关报道看,腾中重工确实已经意识到“悍马”将会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说“悍马”是一个“黑洞”其实也不为过——单单是保住悍马在美国的3000多个工作岗位,就需要每年花费3亿美元(人民币20亿上下,相当于腾中重工在国内的年销售额)。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曾经告诉新华社记者说,悍马曾经找过吉利很多次,但吉利对它不感兴趣。李书福说,“我们认为悍马市场潜力不大,且与我们的战略发展方向不符合。我们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自然,腾中重工的经济实力,也不足以支付这8到20亿美元的后续投资,而需要大笔举债,有没有国资银行愿意和他们一起趟这滩浑水还是个不小的问题。最值得注意的倒是,地方政府会被腾中重工“绑架”,为他们提供担保,最后黑钱漂白了、资金外逃了、贪官贪够了、鸡也飞了、蛋也打了,上百亿的“糊涂账”(8到20亿美金相当于50-140亿人民币)却要老百姓来埋单。
“精英们”会说了:腾中重工是民营企业,他们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你管得着吗?的确,腾中重工在2005年注册时是一家民营企业,但这家企业已经有40年经营历史,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它是所有制改革的产物,腾中重工的今天是千千万万工人40年奉献得来的,我们不忍心看到千千万万工人几十年的心血被人拿去填一个“黑洞”;其次,腾中重工已经要挟四川省拨出大片土地,当大片土地被抵押的时候,也就是“糊涂账”开始的日子。
腾中重工通过“收购悍马”打知名度,我们可以理解;但我们真的需要花1.5亿美元买一堆洋垃圾,并不停地往里面“烧钱”,然后却让全国人民来埋单吗?